东风吹旅怀,乡梦无夜无。
惭见君子堂,贫思上归途。
海岳泛念深,涓尘复何须。
婆娑不在本,屈曲无弦弧。
恻恻奉离尊,承欢独向隅。
时当凤来日,孰用鸡鸣夫。
回首九仙门,皇家在玉壶。
惭非海人别,泪下不成珠。
东风吹旅怀,乡梦无夜无。
惭见君子堂,贫思上归途。
海岳泛念深,涓尘复何须。
婆娑不在本,屈曲无弦弧。
恻恻奉离尊,承欢独向隅。
时当凤来日,孰用鸡鸣夫。
回首九仙门,皇家在玉壶。
惭非海人别,泪下不成珠。
东风吹动着羁旅他乡的情怀,思乡的梦境夜夜都不曾停歇。
惭愧地来到君子的厅堂,因家境贫寒而想着踏上归途。
对山海般的恩情思念深厚,自身微薄如涓尘又有何用。
盘旋起舞并非出于本心,弯腰屈身也并非如没有弦的弓弧那般自然。
满怀悲伤地捧着离别的酒杯,独自在角落强颜欢笑。
如今正是凤凰来临的好时节,又何须用那报晓的鸡鸣之人。
回头眺望九仙门,皇家就像在玉壶之中那样清明。
惭愧自己不像海上仙人离别时那般洒脱,泪水落下却难以成珠。
1. 鲍溶,中唐诗人,其诗多写边塞、闺怨、羁旅等题材,风格俊逸豪放,时有奇思。
2. 留别诗,是古代诗人在离别友人、亲人时所作的诗歌,多抒发离别之情、不舍之意或对未来的期许等,此诗即为典型的留别诗。
3. 诗中的“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常用来象征吉祥、贤才、盛世等,“凤来日”即指贤明的时代或机遇。
4. “玉壶”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比喻澄澈透明的境界或人的纯洁品格,此处“皇家在玉壶”形容皇家清明。
5. 诗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涓尘”自比、“玉壶”喻皇家)、起兴(“东风吹旅怀”)等,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这首《留辞杜员外式方》是鲍溶的一首留别之作,我们可以从情感与艺术手法两方面来解读。
在情感上,诗人开篇便点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乡梦无夜无”足见思乡之切。接着,因贫困而想归家,面对杜员外这位君子,心中满是惭愧。同时,对杜员外的恩情满怀感激,“海岳泛念深”一句便道出这份深厚情谊。离别之际,悲伤孤独之情溢于言表,“恻恻奉离尊,承欢独向隅”生动展现了当时的场景。最后,诗人自谦能力微薄,离别时也不如仙人洒脱,种种情感交织,真挚动人。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形象生动。如将对友人的思念比作山海,将自身比作涓尘,将皇家比作玉壶中的境界,都十分贴切。结构上,从思乡起笔,到表达留居的惭愧与归家之念,再到离别时的伤感与自谦,层层递进,情感脉络清晰,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
全诗情感真挚,将羁旅思乡、贫病交加的无奈、对友人的感激与离别之愁等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开篇“东风吹旅怀,乡梦无夜无”,以东风起兴,点出羁旅情怀与夜夜思乡的愁绪,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惭见君子堂,贫思上归途”直白地表达了因贫困而不好意思再留居,想要归家的想法,情感质朴。“海岳泛念深,涓尘复何须”则以山海之比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感激,同时自谦如涓尘般微不足道,对比鲜明,情感深沉。
中间几句描绘离别场景,“恻恻奉离尊,承欢独向隅”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离别宴上的悲伤与孤独。后几句“时当凤来日,孰用鸡鸣夫”等,既暗含对时代的感慨,也有自谦之意,情感复杂。结尾“惭非海人别,泪下不成珠”以自惭不如仙人离别洒脱作结,将离别之泪的真挚与无奈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鲍溶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抒发羁旅情怀、怀才不遇之感等。从诗题《留辞杜员外式方》来看,这是诗人在离开杜员外时所作的留别诗。杜员外式方即杜式方,是唐朝名臣杜佑之子,曾任员外郎等职。
诗中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因贫困而想归家的无奈,以及对杜员外的感激与不舍之情。当时诗人可能在杜员外处有过一段客居生活,临别之际,百感交集,遂作此诗以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