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冬思二首

鲍溶 〔唐朝〕

山深先冬寒,败叶与林齐。

门巷非世路,何人念穷栖。

哀风破山起,夕雪误鸣鸡。

巢鸟侵旦出,饥猿无声啼。

晨兴动烟火,开云伐冰溪。

老木寒更瘦,阴云晴亦低。

我贫自求力,颜色常低迷。

时思灵台下,游子正凄凄。

雪壮冰亦坚,冻涧如平地。

幽人毛褐暖,笑就糟床醉。

唤人空谷应,开火寒猿至。

拾薪煮秋栗,看鼎书古字。

忽忆南涧游,衣巾多云气。

露脚寻逸僧,谘量意中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深山里初冬就已寒冷,败落的树叶与树林相齐。

门前的小巷并非世间的道路,有谁会挂念这穷困的居所。

凄厉的寒风从山间刮起,傍晚的大雪让公鸡误了啼叫时辰。

巢中的鸟儿凌晨就飞出,饥饿的猿猴无声地啼叫。

早晨起来生起烟火,拨开云雾去结冰的溪流凿冰。

苍老的树木在严寒中更显消瘦,阴云即使在晴天也显得很低。

我贫穷只能依靠自己努力,神色常常低落消沉。

时常思念灵台下,远行的游子正凄凉悲伤。

大雪下得猛烈,冰也更加坚硬,冰冻的山涧如同平地。

隐居的人穿着毛皮衣服很暖和,笑着靠近酒床喝醉。

在空谷中呼唤人,有回声应答,点燃火后寒冷的猿猴前来。

拾取柴薪煮秋栗,看着鼎器书写古字。

忽然想起在南涧的游历,衣巾上多有云雾水汽。

踏着露水去寻访闲适的僧人,商议考量心中的事情。

1. 鲍溶:唐代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2. 山水田园诗:这两首诗属于山水田园诗范畴,此类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或在其中的感悟。

3. 古诗的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托情感,即“借景抒情”,如诗中通过对寒冬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消沉以及对过往的回忆等情感。

4. 古代生活场景:诗中“开云伐冰溪”“拾薪煮秋栗”等描写,反映了古代山林隐居者的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古代生活提供了素材。

  • 败叶:枯萎、凋落的叶子。
  • 穷栖:穷困的居所,这里指诗人自己的住处。
  • 哀风:凄厉的寒风。
  • 侵旦:凌晨,天刚亮的时候。
  • 晨兴:早晨起来。
  • 伐冰溪:在结冰的溪流上凿冰。
  • 低迷:低落、消沉的样子。
  • 灵台:此处可能指某地的台名,也可理解为心台、心灵。
  • 游子:远行在外的人。
  • 毛褐:用兽毛制成的粗布衣服,这里指保暖的衣物。
  • 糟床:酿酒的器具。
  • 空谷:空旷的山谷。
  • 秋栗:秋天的栗子。
  • :古代的一种煮东西的器物。
  • 南涧:南边的山涧,具体地点不详,为诗人曾经游历之处。
  • 露脚:露水,这里指踏着露水。
  • 逸僧:闲适自在的僧人。
  • 谘量:商议、考量。

《山中冬思二首》是唐代诗人鲍溶的作品,这两首诗围绕山中冬日展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山中冬景图,也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首先看第一首,诗人从深山的寒冷写起,“山深先冬寒,败叶与林齐”让我们感受到了山中冬天来得更早、更寒冷,落叶与树林相齐的景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冬日的萧瑟。接着“门巷非世路,何人念穷栖”写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偏僻,以及无人挂念的孤寂。“哀风破山起,夕雪误鸣鸡”等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寒冷与寂静,而“我贫自求力,颜色常低迷”则直白地表达了自己贫困的生活和低落的情绪,最后“时思灵台下,游子正凄凄”又将思绪转向他人,体现了诗人的牵挂。

再看第二首,“雪壮冰亦坚,冻涧如平地”展现了冬日严寒的厉害,而“幽人毛褐暖,笑就糟床醉”则呈现了一种不同的状态,隐居者在寒冷中依然能享受生活的闲适。之后描写的唤人应答、拾薪煮栗、看鼎书字等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最后诗人由眼前的情景回忆起南涧之游,以及寻访逸僧商议事情的经历,让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通过对山中冬景和生活场景的细致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在山中冬日的所思所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两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冬日的景象,充满了萧瑟、清冷的氛围。首诗开篇“山深先冬寒,败叶与林齐”便点明了深山初冬的寒冷与落叶遍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接着通过对门巷、哀风、夕雪、巢鸟、饥猿等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孤寂与寒冷,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贫困中的生活状态,“我贫自求力,颜色常低迷”流露出诗人的消沉,而“时思灵台下,游子正凄凄”则增添了对他人的牵挂。

第二首诗视角有所转变,“雪壮冰亦坚,冻涧如平地”描绘了冬日严寒下的景象,而“幽人毛褐暖,笑就糟床醉”则展现了隐居者在寒冬中的一种闲适与自在,与首诗的消沉形成对比。后面写唤人、拾薪煮栗、看鼎书字等生活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最后“忽忆南涧游,衣巾多云气。露脚寻逸僧,谘量意中事”由眼前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描写,将诗人在山中冬日的情思细腻地表达出来,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鲍溶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与对自然、社会的感悟。《山中冬思二首》从诗题及内容来看,应是诗人隐居山中时所作。当时诗人身处深山之中,正值寒冬,周围的环境萧瑟寒冷,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两首诗,表达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状况、所思所感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回忆等。

作者信息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古诗数量:187名句数量: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