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书报秦亡,天地亦云闭。
赤龙吟大野,老母哭白帝。
苍苍无白日,项氏徒先济。
六合已姓刘,鸿门事难制。
坑降嬴政在,衣锦人望替。
宿昔见汉兵,龙蛇满旌棨。
始矜山可拔,终叹骓不逝。
区区亚父心,未究天人际。
萧张马无汗,盛业垂千世。
鬼书报秦亡,天地亦云闭。
赤龙吟大野,老母哭白帝。
苍苍无白日,项氏徒先济。
六合已姓刘,鸿门事难制。
坑降嬴政在,衣锦人望替。
宿昔见汉兵,龙蛇满旌棨。
始矜山可拔,终叹骓不逝。
区区亚父心,未究天人际。
萧张马无汗,盛业垂千世。
鬼书预示着秦朝的灭亡,天地也仿佛为之闭合昏暗。
赤龙在旷野中长吟,老妇人为白帝的覆灭而哭泣。
天空一片昏暗没有白日,项羽的军队抢先渡过了江河。
天下已然归姓刘,鸿门宴上的事难以控制。
像秦始皇嬴政那样坑杀降兵的做法仍在,那些衣锦还乡的人声望已被替代。
往日见到汉军,旗帜上龙蛇图案布满飘扬的仪仗。
起初自夸可以拔起高山,最终却感叹乌骓马不再奔驰。
范增那小小的一片忠心,未能探究到天地人际间的奥秘。
萧何、张良辅佐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盛大的功业流传千世。
1. 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的暴政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2. 楚汉相争: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的长达四年的战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朝。
3. 鸿门宴:楚汉相争期间,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范增力主除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未能成功,为日后刘邦崛起埋下伏笔。
4.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善于用人,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5. 项羽:秦末起义领袖,英勇善战但刚愎自用,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失败自刎。
6. 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后因项羽猜忌离去。
7. 萧何、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萧何负责后勤治理,张良擅长谋略,二人是刘邦建立汉朝的重要功臣。
8. 谶语:古代迷信中预示吉凶的话语,诗中“鬼书报秦亡”即与此相关。
《读史》是鲍溶通过解读秦末汉初历史而创作的一首咏史诗。开篇“鬼书报秦亡,天地亦云闭”以灵异的景象引出秦朝灭亡的历史背景,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随后诗句依次讲述了项羽与刘邦的争霸过程,“项氏徒先济”“六合已姓刘”简洁概括了权力的转移,而“鸿门事难制”则点出了影响双方命运的关键事件。
诗人在诗中不仅叙述历史,更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项羽,既写其“始矜山可拔”的豪情,也写其“终叹骓不逝”的无奈,展现了人物的悲剧性。对范增的“区区亚父心”表达了惋惜,认为其未能洞察“天人际”,暗示了项羽集团失败的必然性。而“萧张马无汗,盛业垂千世”则高度肯定了刘邦集团中贤才的作用,强调了人才对成就功业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诗人借历史兴衰表达了对治国、用人、个人抉择等问题的思考,引导读者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首诗语言精炼,史实与感慨结合紧密,是咏史诗中借古喻今、寄寓深沉的佳作。
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秦末汉初的历史画卷,选取了秦亡、楚汉相争、鸿门宴、项羽败亡等关键节点,展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将项羽的自负与败亡、刘邦的最终胜利、范增的忠心未被采纳与萧张的功成名就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常与人物抉择的重要性。
诗人以“读史”为题,并非单纯叙述历史,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慨。“区区亚父心,未究天人际”既惋惜范增的命运,也暗示了成大事需顺应天时、洞察人际的道理。结尾“萧张马无汗,盛业垂千世”则肯定了贤才辅佐对建立功业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意境苍凉,通过历史的回望引发读者对兴衰成败的深层思考,具有较强的咏史言志的艺术感染力。
鲍溶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抒发情怀、感慨历史。《读史》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通过回顾秦末汉初的历史兴衰,特别是秦朝灭亡、楚汉相争的关键事件,来表达对历史规律、人物命运的思考。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渐显,诗人或许借古讽今,以历史上的兴衰成败警示当世,反映出文人对国家命运和历史教训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