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炼师

鲍溶 〔唐朝〕

柴烟衣上绣春云,清隐山书小篆文。

明月在天将凤管,夜深吹向玉晨君。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柴火的烟雾缭绕在衣襟上,衣襟上绣着春天的云彩;在清幽隐秘的山中书写着小篆文字。

明月高悬在天空,手持着凤管,在深夜里吹奏着乐曲献给玉晨君。

1. 炼师:是道教对道士的尊称,源于道教修行中“炼丹”“修炼”等概念,体现了对道士修行境界的认可。

2.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的统一文字书写形式。小篆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

3. 玉晨君: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重要神祇,为元始天尊的别号。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仙信仰和教义体系。

4. 凤管:古代乐器名,常与神仙、隐逸等意象相关联,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用以营造高雅、空灵的意境。

  • 杨炼师:指姓杨的道士,炼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 柴烟:柴火燃烧产生的烟雾。
  • 春云:春天的云彩,这里指衣服上绣的云彩图案。
  • 清隐:清幽隐秘之地。
  • 山书:在山中书写。
  • 小篆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字体,这里指用小篆书写的文字。
  • 凤管:古代的一种管乐器,相传为仙人所吹,也常用来指代笙箫等乐器。
  • 玉晨君:道教神仙名,为元始天尊的别名之一。

《赠杨炼师》是唐代诗人鲍溶写给一位杨姓道士的诗作,整首诗围绕杨炼师的生活展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道士隐逸生活画卷。

开篇两句,诗人描绘了杨炼师的日常状态,衣上的柴烟与春云刺绣形成对比,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不失雅致;在山中书写小篆,体现了他对道家文化的沉浸。这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杨炼师不慕尘世繁华、安于山林隐逸的生活态度。

后两句则将场景推向夜晚,明月高悬,杨炼师吹奏凤管,乐曲献给玉晨君。这里的“凤管”和“玉晨君”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既表现了杨炼师的修道活动,又营造出一种神秘、空灵的氛围,让我们体会到他精神世界的超凡脱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杨炼师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不仅赞美了他的隐逸情怀和修道虔诚,也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的盛行以及文人对这种超然生活的向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与文化内涵。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炼师的生活场景与精神境界,充满了清幽高远的意境。

首联“柴烟衣上绣春云,清隐山书小篆文”,从视觉角度入手,描写了杨炼师衣襟上沾染着柴烟,上面还绣着春云图案,展现出其生活的质朴与雅致;同时描绘他在清幽的山中用小篆书写文字,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和对道家文化的研习。

颔联“明月在天将凤管,夜深吹向玉晨君”,则营造出空灵的氛围。明月当空,杨炼师手持凤管,在深夜吹奏,乐曲仿佛是献给玉晨君的,既写出了环境的宁静清幽,又凸显了杨炼师修道的虔诚与超凡脱俗,将读者带入一种缥缈的道家意境之中。

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通过对杨炼师生活细节的刻画,成功塑造出一位潜心修道、品格高洁的道士形象。

鲍溶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抒发羁旅情怀、隐逸之志等。从诗题《赠杨炼师》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一位杨姓道士的。唐代道教盛行,文人与道士交往颇为常见,诗人可能是在与杨炼师交往过程中,目睹了其隐逸山林、修道炼丹等生活场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杨炼师隐逸生活的赞美或对其修道境界的敬仰。

作者信息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古诗数量:187名句数量: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