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炼师

鲍溶 〔唐朝〕

圣母祠堂药树香,邑君承命荐椒浆。

风云大感精神地, 雷雨频过父母乡。

尽日一川侵草绿,回车二麦绕山黄。

野人久会神仙事,敢奏歌钟庆万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圣母祠堂周围的药树散发着香气,地方官员奉命献上祭祀用的椒浆。

风云变幻深深触动着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雷雨常常降临在这生养我们的故乡。

整日里,河流两岸的青草蔓延生长,一片翠绿;返回时,看到环绕山间的麦子一片金黄。

我这乡野之人早已听闻神仙之事,斗胆献上歌乐钟声,庆贺丰收万斛。

1. 炼师:是道教对道士的一种尊称,源于道教修炼炼丹之事,表明受称者在道教修炼方面有一定造诣。

2. 椒浆:古代祭祀时常用的酒,用椒浸泡而成,椒在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用椒浆祭祀有祈福之意。

3. 中唐诗歌特点:中唐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继承盛唐的豪放之气,又有更多关注现实、抒发个人情感以及涉及隐逸、神仙等题材的作品,鲍溶的这首诗就体现了当时对神仙题材的关注。

4. 对仗:诗中的颔联“风云大感精神地,雷雨频过父母乡”和颈联“尽日一川侵草绿,回车二麦绕山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 王炼师:指一位姓王的道士,炼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 圣母祠堂:供奉圣母的庙宇。
  • 药树:可能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树木,也可能与道家炼丹制药有关的树木。
  • 邑君:地方官员。
  • 承命:接受命令。
  • 椒浆:以椒浸泡的酒,古代常用于祭祀。
  • 精神地:充满灵性、有神灵感应的地方。
  • 父母乡:生养自己的故乡。
  • 尽日:整日。
  • 一川:一片平川、河流沿岸。
  • 侵草绿:青草蔓延生长,绿意渐浓。
  • 回车:返回时。
  • 二麦:指大麦和小麦。
  • 野人:诗人自称,乡野之人。
  • :知晓、了解。
  • 神仙事:指道家修炼成仙等相关事迹。
  • 敢奏:斗胆献上。
  • 歌钟:歌乐和钟声,代指庆典的音乐。
  • 万箱:形容粮食丰收,数量极多。

《送王炼师》是唐代诗人鲍溶的作品,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诗歌开篇描绘了圣母祠堂的场景,药树飘香,官员祭祀,为我们铺开了一幅带有宗教色彩的画面,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祭祀习俗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接着,诗人笔锋转向自然景象,风云、雷雨这些自然元素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变化,更与这片土地和故乡紧密相连,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而后,诗人又为我们展现了田园风光,翠绿的青草和金黄的麦子,色彩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富饶。

这首诗意境开阔,将写景、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首联“圣母祠堂药树香,邑君承命荐椒浆”,从环境和事件入手,描绘出圣母祠堂周围药香弥漫,地方官员奉命祭祀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点出与道教相关的背景。

颔联“风云大感精神地,雷雨频过父母乡”,以风云、雷雨等自然景象,赋予这片土地灵性,既写出了自然的变幻,又暗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将天地与故乡联系起来,境界宏大。

颈联“尽日一川侵草绿,回车二麦绕山黄”,转而描绘田园风光,整日里河流两岸青草葱郁,返回时山间麦子金黄,色彩鲜明,充满生机,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富有的乡村画卷,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尾联“野人久会神仙事,敢奏歌钟庆万箱”,诗人以乡野之人自居,说自己早已知晓神仙之事,此时斗胆以歌乐庆贺丰收,既呼应了前文的道教元素,又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情感真挚。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意境和谐,将道教文化、故乡情怀和丰收喜悦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鲍溶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涉及山水、隐逸、神仙等题材。《送王炼师》这首诗从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在送别一位道士时所作。当时社会上道教盛行,文人与道士交往颇为常见。诗中提到了圣母祠堂、药树、神仙事等与道教相关的元素,以及丰收的景象,可能是在一个与祭祀、道教活动相关的场合,诗人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送别王炼师,既表达了对道士的敬意,也抒发了对故乡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赞美。

作者信息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古诗数量:187名句数量: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