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

鲍溶 〔唐朝〕

云雨由来随六龙,玉泥瑶检不乾封。

山知槱柞新烟火, 臣望箫韶旧鼓钟。

清跸间过素王庙,翠华高映大夫松。

旅中病客谙尧曲,身贱何由奏九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云雨自古以来就跟随着天子的车驾,封禅用的玉泥和玉检不会使祭坛干裂。

山川知晓新的烟火将在柞木焚烧中升起,我遥望着如同《箫韶》般的古乐和旧时的钟鼓。

帝王出行的清道队伍偶然经过孔圣人的庙宇,帝王仪仗的翠羽旗帜高高映照在大夫松上。

我这客居他乡的病中之人熟悉尧帝时代的乐曲,只是身份低微,又怎能将心意上奏给君王。

1. 封禅制度: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崇拜仪式,成为帝王彰显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

2. 六龙:古代天子车驾的代称,因天子车驾用六匹马拉而得名,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帝王的权威和出行。

3. 素王:指孔子,因孔子虽无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对后世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被尊称为"素王"。

4. 大夫松:典故出自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曾因避雨于一棵松树下,后封该松树为五大夫,"大夫松"由此成为泰山松树的代称,也常出现在与封禅相关的文学作品中。

5. 唐诗的抒情特点:这首诗体现了唐诗中常见的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对时事的描绘来抒发个人的情怀。

  • 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 六龙:古代天子的车驾用六匹马拉,故以"六龙"代指天子车驾。
  • 玉泥瑶检:古代封禅时用来封缄玉牒的玉泥和玉制封盖。
  • 不乾封:指祭坛不会干裂,象征着上天对封禅的认可。
  • 槱柞:槱,堆积木柴焚烧;柞,一种树木。这里指封禅时焚烧柞木的仪式。
  • 箫韶:相传为舜时的乐名,这里泛指古乐。
  • 清跸: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戒严,称为清跸。
  • 素王庙:指孔子庙,孔子被后世称为"素王"。
  • 翠华:古代帝王仪仗中一种饰有翠羽的旗帜,代指帝王仪仗。
  • 大夫松:指泰山上的松树,相传秦始皇封禅时曾封其为五大夫。
  • 尧曲:指尧帝时代的乐曲,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礼乐。
  • 九重:指帝王所居的宫殿,代指帝王。

《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是唐朝诗人鲍溶的一首感怀诗。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闻国家将行封禅"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聊抒臣情"则表明了诗歌的主旨是抒发自己作为臣子的情感。

诗歌的前六句着重描绘了封禅大典的相关情景和氛围。从帝王车驾的祥瑞之气,到封禅用的器物,再到祭祀的烟火、古乐钟鼓以及帝王仪仗经过的场所,全方位地展现了封禅大典的庄重与盛大,从中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这一国家盛事的关注和向往。

而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情感落脚点。诗人以"旅中病客"自称,点出了自己艰难的处境,"谙尧曲"表明他并非无知无识之人,而是有才华、懂礼乐的,然而"身贱何由奏九重"却道出了他最大的无奈——身份低微,无法将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传达给帝王。这种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事的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不顺时的苦闷与不甘。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典雅,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展现了封禅这一历史事件的风貌,又抒发了个人的复杂情感,是一首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诗作。

全诗围绕国家将行封禅这一事件展开,情景交融,情感真挚。首联以"云雨由来随六龙"起笔,既点出封禅时的祥瑞之气,又暗指帝王的权威。"玉泥瑶检不乾封"则从封禅的器物入手,暗示此次封禅得到上天的庇佑。

颔联"山知槱柞新烟火,臣望箫韶旧鼓钟",将山川的感知与自己的遥望相结合,既描绘了封禅大典的盛大景象,又流露出对盛世礼乐的向往。颈联"清跸间过素王庙,翠华高映大夫松",通过描写帝王仪仗经过孔子庙、映照大夫松的场景,将封禅与尊崇文化、缅怀历史相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尾联"旅中病客谙尧曲,身贱何由奏九重",笔锋一转,由宏大的场面转向个人的处境,以"旅中病客"的身份与"尧曲"的盛世之音相对比,抒发了自己虽有报国之心、有才识却因身份低微而无法向君王进言的无奈与感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当时国家即将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非常隆重的典礼,只有在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之时,帝王才会举行,以报答天地之功,向天地报告治国成果。鲍溶听闻这一消息,结合自己客居他乡、身染疾病且身份低微的处境,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国家举行封禅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无法向君王表达心意的复杂情感。

作者信息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古诗数量:187名句数量: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