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卷帘侵碧落,槛前敲竹响青冥。
黄昏不欲留人宿,云起风生龙虎醒。
窗外卷帘侵碧落,槛前敲竹响青冥。
黄昏不欲留人宿,云起风生龙虎醒。
卷起窗户上的帘子,视线仿佛延伸到青天之中;在栏杆前轻敲竹子,声音仿佛传到高远的天空。
黄昏时分不愿留客人住宿,云雾涌起,风声渐起,仿佛龙虎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1. 碧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指代天空,体现了古人对天空的想象与描绘。
2. 青冥:与“碧落”类似,也是用于形容天空高远的词汇,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3. 象征手法:诗中“龙虎醒”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龙虎的苏醒象征某种力量、气势或精神状态的展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题壁诗相关:从诗题“自题读书堂”推测,这类诗歌可能与题壁诗有相似之处,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悟或情境书写于特定场所的作品。
《自题读书堂》是一首富有意境的唐诗。首先,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为自己的读书堂所题的诗,便于我们理解诗歌是围绕读书堂展开的。
开篇两句聚焦于读书堂的外部环境,“窗外卷帘侵碧落”描绘出卷起帘子后,天空仿佛近在眼前,给人开阔之感;“槛前敲竹响青冥”则通过声音,将竹子被敲击的声响与高远的天空联系起来,动静结合,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读书堂周围环境的宁静与雅致。
后两句则侧重于黄昏时分的情景,“黄昏不欲留人宿”表现出诗人在黄昏时不想留客的状态,或许是想独自享受这份宁静,或是有其他的思绪。而“云起风生龙虎醒”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风云变幻之间,仿佛龙虎苏醒,充满了力量与生机,让诗歌的意境从清幽转向雄浑,展现出诗人内心可能蕴含的豪情或对自然力量的赞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情景的描绘,既展现了读书堂的环境特点,也流露出诗人的心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读书堂的环境与氛围。前两句“窗外卷帘侵碧落,槛前敲竹响青冥”,通过“卷帘”“敲竹”两个动作,将窗外的高远天空和敲击竹子的声音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开阔而清幽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读书堂所处环境的宁静与高远。
后两句“黄昏不欲留人宿,云起风生龙虎醒”则笔锋一转,在黄昏的背景下,诗人不愿留客,而“云起风生龙虎醒”的描绘,又增添了几分雄浑与灵动之气,使得整首诗既有清幽之境,又不失豪迈之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由于这首诗的作者未知,其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题《自题读书堂》来看,推测是诗人为自己的读书堂所作,可能是在描绘读书堂周围的景致以及自己在其中的生活情境与心境,或许是诗人在读书堂中潜心研读、感悟自然与人生时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