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山怀古

舒元舆 〔唐朝〕

轩辕厌代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

今来古往无不死, 独有天地长悠悠。

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闻此地为渠搜。

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

神仙天下亦如此, 况我戚促同蜉游。

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剑何人收。

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

却思皇坟立人极, 车轮马迹无不周。

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

知勇神天不自大,风后力牧输长筹。

襄城迷路问童子, 帝乡归去无人留。

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馀荒丘。

君不见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轩辕黄帝离开人世已千万个春秋,清澈的水波浩浩荡荡向东南奔流。

古往今来没有谁能够长生不死,只有天地长久存在,无穷无尽。

我乘坐驿马来到中部县,古时听说这个地方是渠搜国所在。

桥山高高耸立在它的左侧,荒野中的榛莽交错缠绕,寒风中带着忧愁。

神仙在天下间也不过如此,何况我这样局促不安如蜉蝣般短暂的生命。

谁说黄帝的衣冠葬在这山下,却不见他的弓箭宝剑有谁来收存。

悲哀的喧嚷、嬉笑是牧童在嬉戏,阴天里月亮落下,狐狸在四处游荡。

反而想起黄帝的陵墓树立了人间的准则,他的车轮马蹄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洞庭演奏乐章时引来黑鹤降临,在涿鹿大战中摧毁了蚩尤的势力。

智慧勇敢如同神明却不自高自大,风后、力牧这样的贤臣献上良策。

在襄城迷失道路时向童子询问,想要返回帝乡却无人挽留。

到崆峒山求道却失去了遗迹,在荆山铸造宝鼎只留下荒凉的土丘。

您没看见黄龙飞离山下的道路,断裂的胡须变成野草,风刮过发出飕飕的声响。

1. 黄帝:轩辕氏,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被尊为“人文初祖”,相传他发明了文字、音律、舟车、医药等,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2. 桥山:位于陕西黄陵,是黄帝陵所在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的圣地。

3. 涿鹿之战: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黄帝获胜,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

4. 风后、力牧:黄帝的重要大臣,风后被认为是兵法的创始人之一,力牧则以善于治理国家著称。

5. 荆山铸鼎:传说黄帝在荆山(今河南灵宝一带)铸造九鼎,象征九州,鼎成后黄帝乘龙升天,此传说体现了古人对黄帝的神化敬仰。

6. 舒元舆:唐代文学家,擅长古文,与韩愈、柳宗元等有交往,其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或怀古之情。

  • 轩辕厌代:轩辕,指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厌代,旧称帝王逝世。
  • 渌波:清澈的水波。
  • 中部:古县名,今陕西黄陵县,桥山在其境内。
  • 渠搜:古代西域国名,此处借指边远之地,或为当地古名。
  • 桥山:在今陕西黄陵,相传为黄帝葬地。
  • 荒榛:荒野中的榛树,泛指杂乱的草木。
  • 戚促:局促不安,此处指人生短暂局促。
  • 蜉游:即蜉蝣,生存期极短,比喻人生短暂。
  • 弓剑:传说黄帝升天,遗留弓剑在人间。
  • 皇坟:指黄帝的陵墓。
  • 人极:做人的准则,社会的准则。
  • 洞庭张乐:传说黄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乐,有玄鹤降临。
  • 涿鹿大战: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展开的大战,黄帝获胜。
  • 蚩尤:古代部落首领,与黄帝作战失败。
  • 风后、力牧:黄帝的贤臣,风后善兵法,力牧善治理。
  • 长筹:良策,妙计。
  • 襄城迷路:传说黄帝在襄城迷失道路,向童子问路。
  • 帝乡:指黄帝升仙后的居所,或指理想中的仙境。
  • 崆峒求道:传说黄帝曾到崆峒山向广成子求道。
  • 荆山铸鼎:传说黄帝在荆山铸造宝鼎,鼎成后乘龙升天。
  • 黄龙飞去:指黄帝乘黄龙升天的传说。
  • 断髯:指黄帝升天时,臣民抓住龙须,龙须被扯断,变成草木。

《桥山怀古》是一首借凭吊黄帝陵抒发历史感慨的诗作。诗人开篇从时间的悠远入手,以“千万秋”和“东南流”的渌波,点出岁月无情、自然永恒的真理,为全诗奠定了怀古伤今的情感基调。

接着,诗人写自己亲临桥山的所见所感。桥山的荒凉与黄帝生前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荒榛交锁”“狐狸游”的景象,与“车轮马迹无不周”的往昔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诗中大量引用黄帝的典故,如涿鹿大战、洞庭张乐、崆峒求道等,不仅展现了黄帝的伟大功绩,也暗示了即便如黄帝这般的圣贤,其遗迹也难免被时光侵蚀,进一步深化了“无不死”的感慨。

诗人由黄帝的事迹联想到自身,“况我戚促同蜉游”,将个人的渺小与短暂置于历史长河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但全诗并非一味消沉,在对黄帝的追忆中,也蕴含着对先贤的敬仰和对其开创的文明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景起兴,以典抒情,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也寄寓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唐代怀古诗中的佳作。

全诗以“怀古”为核心,情景交融,感慨深沉。开篇以“轩辕厌代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起笔,将黄帝逝世的久远与流水的永恒相对照,奠定了时空悠悠、人生短暂的基调。

中间部分,诗人描绘了桥山的荒凉景象:“荒榛交锁寒风愁”“阴天月落狐狸游”,与黄帝生前“车轮马迹无不周”的辉煌业绩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今来古往无不死”的感慨。同时,诗人引用黄帝洞庭张乐、涿鹿大战、崆峒求道、荆山铸鼎等典故,既展现了黄帝的丰功伟绩,也暗示了伟业终成遗迹的沧桑。

结尾“君不见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以传说中黄帝升天后的遗迹作结,将怀古之思推向高潮,余韵悠长。全诗语言苍劲,情感沉郁,在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观照中,寄寓了对人生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深刻思考。

《桥山怀古》为唐代诗人舒元舆所作。桥山是传说中黄帝的葬地,位于今陕西黄陵县,历来是后人凭吊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重要场所。舒元舆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虽有动荡,但对上古圣贤的尊崇仍深植人心。

诗人可能因公务或游历,乘坐驿骑到达中部县(今黄陵县),亲临桥山,目睹黄帝陵的荒凉景象,触景生情,引发对黄帝功绩、生死无常以及历史变迁的感慨,遂作此诗以抒怀。诗歌借怀古之名,既表达了对黄帝的敬仰,也流露了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叹惋。

作者信息
舒元舆

舒元舆(791-835)字升远。婺州东阳上卢泉塘北人(又说浙江婺州兰溪垷坦人),其先祖曾任东阳郡守,祖父舒缜,授兰溪医学学训导、学正父敬之,母薛氏,其为长子。唐代大臣、诗人,唐元和八年(813)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曾任刑、兵两部侍郎,唐文宗时期两位宰相之一(兰溪历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另一宰相为李训,擅长写文章,有著作《舒元舆集》等,有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其弟舒元褒、舒元肱、舒元迥,皆第进士。宰相裴度荐元舆为兴元书记,作文以檄豪健闻名。当时宦官专权,故作《养狸述》一文。拜监察御史,迁刑部员外郎,改著作郎。文宗时,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因与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事机不密,于甘露之变中腰斩。...

古诗数量:8名句数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