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墀奉命使殊方,官重霜台紫绶光。
玉节在船清海怪, 金函开诏抚夷王。
云晴渐觉山川异,风便宁知道路长。
谁得似君将雨露,海东万里洒扶桑。
赤墀奉命使殊方,官重霜台紫绶光。
玉节在船清海怪, 金函开诏抚夷王。
云晴渐觉山川异,风便宁知道路长。
谁得似君将雨露,海东万里洒扶桑。
在宫殿的红阶前接受使命,出使遥远的异乡,身负重任,御史台的紫色绶带闪耀着光辉。
玉制的符节在船上,能使海中的精怪平息;打开金盒中的诏书,安抚异域的君王。
天气放晴,渐渐感觉到山川与中原不同;顺风而行,哪里会觉得路途漫长。
谁能像您这样,将朝廷的恩泽如同雨露般,洒向东海万里之外的扶桑(指新罗)。
1. 御史台:古代官署名,负责监察百官,是中央监察机构,汉代始设,历代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2. 符节:古代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合起来验证真假。
3. 唐朝与新罗的关系:唐朝时期,新罗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多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到唐朝,唐朝也常派使者前往新罗,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发展。
4. 送别诗: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多表达送别时的不舍、祝福、牵挂等情感,这首诗在送别中更突出了使者的使命和国家的气度。
《送源中丞使新罗》是唐朝诗人殷尧藩为送别源中丞出使新罗而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它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而是充满了庄重与豪迈。
首联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源中丞的身份,"赤墀奉命"说明这是朝廷的正式任命,体现了使命的严肃性。"霜台"点明源中丞来自御史台,"紫绶"则显示其官阶之高,让我们一开始就对这位使者有了敬畏之感。
颔联通过具体的物象来展现出使的场景。"玉节"是使者的凭信,"清海怪"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使者出行会平安顺利,也象征着唐朝的威严能震慑四方。"金函开诏抚夷王"则直接点出了出使的任务——宣读诏书,安抚新罗王,体现了唐朝与新罗的宗藩关系。
颈联转而描写旅途情景。"云晴渐觉山川异"写出了随着行程渐远,自然景色与中原的不同,让我们感受到异域的气息。"风便宁知道路长"则表现出因顺风而行,旅途似乎也不那么漫长了,透露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也暗含着对出使顺利的美好期盼。
尾联是全诗的升华,将源中丞的出使比作"将雨露"洒向"海东万里"的扶桑,这里的"雨露"象征着唐朝的恩泽和先进的文化,表达了希望通过此次出使,加强与新罗的联系,传播唐朝文明的愿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赞美了源中丞的身份与使命,也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国力强盛的时代特征,是一首兼具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佳作。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却充满了昂扬的气象。首联点明源中丞出使的背景和身份,"赤墀奉命"显示出使命的庄重,"官重霜台紫绶光"突出其身份的尊贵。颔联通过"玉节""金函"等意象,描绘出使者出使的威仪和任务的重要性,"清海怪""抚夷王"既夸张地表现了使者的能力,也暗含对出使成功的祝愿。颈联写景,"山川异"点出异域特色,"风便""路不长"则流露出对行程顺利的欣慰。尾联以"雨露""洒扶桑"作比,将此次出使上升到传播朝廷恩泽的高度,赞美了源中丞的使命,境界开阔,情感真挚。全诗语言庄重典雅,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的气象与风度。
新罗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国家,与唐朝关系密切,双方常有使节往来。源中丞是唐朝的官员,奉命出使新罗。殷尧藩写下这首诗,送别源中丞,既赞美了源中丞身负使命的荣光,也寄托了对此次出使顺利、传播朝廷恩泽的期望,反映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