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层城里,巍巍祖庙清。
圣恩覃布濩,异域献精诚。
冠盖分行列,戎夷辨姓名。
礼终齐百拜,心洁表忠贞。
瑞气千重色,箫韶九奏声。
仗移迎日转,旌动逐风轻。
休运威仪正,年推俎豆盈。
不才惭圣泽,空此望华缨。
肃肃层城里,巍巍祖庙清。
圣恩覃布濩,异域献精诚。
冠盖分行列,戎夷辨姓名。
礼终齐百拜,心洁表忠贞。
瑞气千重色,箫韶九奏声。
仗移迎日转,旌动逐风轻。
休运威仪正,年推俎豆盈。
不才惭圣泽,空此望华缨。
庄严的宫城里,巍峨的祖庙一片清净。
圣上的恩德广布四方,远方异族献上他们的真诚。
官员们按行列整齐排列,外族之人各自报出姓名。
礼仪结束后一同深深叩拜,洁净的内心表明着忠诚坚贞。
吉祥的云气呈现出万千色彩,《箫韶》乐章奏响了九遍。
仪仗移动着随着太阳转动,旌旗飘扬着任凭风儿吹送。
美好的时运中礼仪法度端正,年复一年祖庙中祭祀的礼器充足。
我没有才能,愧对圣上的恩泽,只能在此空自望着华贵的冠缨。
1. 沈亚之:唐代文学家,擅长诗赋散文,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2. 祖庙文化:在古代,祖庙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具有维系宗族情感、彰显礼法秩序的重要作用,也是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唐代民族关系: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频繁,通过册封、和亲、朝贡等多种方式维系着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4. 古代礼仪:诗中描绘了拜谒祖庙的礼仪过程,体现了古代严格的礼仪规范,礼仪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5.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如“瑞气”象征吉祥,“箫韶”代表雅乐,“旌”“仗”等体现仪仗威仪,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西蕃请谒庙》是一首展现唐朝与西蕃交往场景的诗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围绕西蕃拜谒祖庙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层次清晰。
首联描绘环境,营造出祖庙所在的宫城庄严清净的氛围,让我们一开始就感受到事件发生的肃穆背景。颔联点出主旨,说明是因为唐朝圣恩广布,才使得远方的西蕃前来献上真诚,体现了唐朝的强大影响力。
颈联到尾联前两句,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谒庙的过程和场面。从官员与外族的整齐排列,到行礼时的恭敬虔诚,再到周围的祥瑞之气、动听乐声以及仪仗的移动,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一活动的盛大与隆重,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这些描写不仅是对场面的记录,更凸显了唐朝的礼仪之盛和国家威仪。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抒发,以谦辞表达了对圣恩的感受和自身的心境,使诗歌既有对国家大事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融入,显得更为丰满。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民族政策和外交状况,这样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同时,诗中运用的诸多意象和严谨的格律,也体现了唐诗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庄重肃穆的笔调,描绘了西蕃拜谒祖庙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唐朝的国力与威仪。
开篇“肃肃层城里,巍巍祖庙清”,以“肃肃”“巍巍”“清”等词营造出庄严清净的氛围,奠定了全诗肃穆的基调。接着写“圣恩覃布濩,异域献精诚”,点出事件的缘由,体现了唐朝的恩德远播和外族的诚心归附。
中间几联详细描绘了谒庙的过程,“冠盖分行列,戎夷辨姓名”写出了参与人员的整齐有序;“礼终齐百拜,心洁表忠贞”表现了众人的恭敬虔诚;“瑞气千重色,箫韶九奏声”“仗移迎日转,旌动逐风轻”则通过对祥瑞之气、美妙乐声、仪仗旌旗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盛大与隆重,展现了唐朝的礼仪之邦风貌和强大气场。
结尾“休运威仪正,年推俎豆盈”赞美了当时美好的时运和完备的礼仪传承,而“不才惭圣泽,空此望华缨”则以自谦之语收束,既表达了对圣恩的感激与惭愧,也流露出对朝廷的忠心和对自身未能更好报效国家的感慨,使诗歌在颂赞之外多了一份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
沈亚之是唐朝中期的文学家。此诗创作背景可能与唐朝时期民族交流相关,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对周边少数民族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常有外族前来朝拜、谒见。西蕃请求拜谒祖庙,这一事件体现了外族对唐朝的臣服与敬仰,诗人可能是在目睹这一庄重场面后,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既描绘了谒庙场景,也抒发了对朝廷威仪、圣恩及自身境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