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逢葛溪水,不见葛仙人。
空抛青竹杖,咒作葛陂神。
行逢葛溪水,不见葛仙人。
空抛青竹杖,咒作葛陂神。
行路途中遇到了葛溪水,却没有见到传说中的葛仙人。
徒然地扔掉那根青竹杖,(据说这竹杖)被咒语化作了葛陂的神灵。
1. 施肩吾:唐代诗人、道士,字希圣,号东斋,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其诗多写隐居生活和神仙道教思想,风格清新自然。
2. 葛玄:三国时期吴国道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为道教灵宝派祖师之一,传说他曾修道于弋阳等地,留下了许多神奇传说。
3. 葛陂:古湖泊名,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北,历史上颇为有名,常出现在古代诗文和传说中,与葛玄的传说紧密相关。
4. 访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诗人通过寻访历史遗迹、古人旧居等,抒发对历史的感慨、对古人的追思或对现实的感悟。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诗人施肩吾在游历弋阳时,来到了传说中葛仙人曾活动过的葛溪水边,这是他访古的地点。然而,眼前的景象是“不见葛仙人”,这直接表达了他未能见到仙人的失落之情。
接着看“空抛青竹杖,咒作葛陂神”这两句,这里引用了关于葛仙人的传说。青竹杖本是葛仙人的法器,如今却被“空抛”,无人使用,而它被咒语化作葛陂神的传说,更凸显了葛仙人的神奇以及这段传说的久远。
从情感上看,诗人既有对葛仙人的敬仰和对神奇传说的好奇,也有因未能亲见仙人、只能面对遗迹的怅然。同时,作为一首访古诗,它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历史遗迹和神仙文化的关注,让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结合葛玄的传说和弋阳的地理文化背景,更好地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古代诗歌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独特魅力。
这首诗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弋阳寻访葛仙人遗迹的所见所感。首句“行逢葛溪水,不见葛仙人”,叙事中带着淡淡的失落,诗人满怀期待地来到葛溪水边,却未能见到传说中的葛仙人,形成了一种现实与传说之间的差距感。
后两句“空抛青竹杖,咒作葛陂神”,进一步借传说中的物品抒发情感。“空抛”二字,既写出了青竹杖失去主人后的状态,也暗示了诗人未能得见仙人的怅然。而“咒作葛陂神”的传说,则为诗歌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从侧面烘托出葛仙人的神奇,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仙人的敬仰和对神奇传说的感慨。
全诗虽短,但意境深远,将寻访古迹的现实情景与古老的传说巧妙结合,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仙人的追慕和对岁月变迁、传说难觅的淡淡惆怅。
施肩吾是唐代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道士,对神仙道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弋阳一带有着丰富的关于葛仙人的传说和古迹,诗人在游历至此地时,探访了与葛仙人相关的遗迹,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当时社会上道教文化盛行,文人雅士常常游历名山大川,寻访仙人遗迹,表达对超然物外的神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