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折杨枝别恨生,一重枝上一啼莺。
乱山重叠云相掩,君向乱山何处行。
欲折杨枝别恨生,一重枝上一啼莺。
乱山重叠云相掩,君向乱山何处行。
想要折下杨柳枝送别,离别的愁绪却油然而生,每一根枝条上都有黄莺在啼叫。
层层叠叠的山峦被云雾遮掩,你要走向这乱山之中的何处去呢?
1. 折柳送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寓意着对友人的挽留和不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送别意象。
2.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杨枝、啼莺、乱山、云等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和牵挂之情。
3.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希圣,自号栖真子。其诗多写隐居生活和山水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施肩吾的《山中送友人》。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它讲述了诗人在山中送别友人的情景。
诗的开头,“欲折杨枝别恨生”,大家要注意这里的“杨枝”,它不是普通的树枝,在古代有特殊的含义,象征着离别时的挽留,所以诗人折柳送别,一下子就把离别的愁绪带了出来。接着“一重枝上一啼莺”,黄莺在枝头鸣叫,这声音在平时可能觉得好听,但在离别时,就好像在为他们的分别而悲伤,更加重了离别的气氛。
再看后两句,“乱山重叠云相掩,君向乱山何处行”,这两句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环境很复杂,山峦重重,还有云雾遮挡,诗人问友人要到哪里去,其实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心,不知道他前路如何,满满的都是不舍。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都饱含着诗人的情感,通过景物来表达心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大家在以后读古诗的时候,可以多留意这些景物描写,体会诗人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感。同时,也要记住“折柳送别”这个传统文化知识,它在很多古诗中都会出现。
这首诗以简练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山中送别的情景,充满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首句“欲折杨枝别恨生”,开篇点题,写折柳送别这一动作,引出“别恨”,直接抒发了离别之愁。次句“一重枝上一啼莺”,以黄莺在柳枝上啼叫的景象,侧面烘托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莺啼本是悦耳之声,在此却增添了几分伤感。
后两句“乱山重叠云相掩,君向乱山何处行”,将视角转向友人离去的方向。重重山峦被云雾遮掩,前路迷茫,诗人不禁发问友人要走向乱山何处,既写出了山中之景的幽深,又表达了对友人前路的担忧和不舍,余味悠长。
全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离别之情融入山水、莺啼等景物之中,语言朴素却情感真挚。
施肩吾是唐代诗人,其诗歌多描写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此诗为送别友人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描绘的“乱山重叠”“杨枝”等意象来看,应是诗人在山中与友人分别时所作,通过对离别场景的刻画,抒发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与牵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