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女

施肩吾 〔唐朝〕

缠红结紫畏风吹,袅娜初回弱柳枝。

买笑未知谁是主,万人心逐一人移。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舞女身着缠绕着红紫丝带的舞衣,生怕被风吹动;她那轻盈柔美的身姿,如同刚刚摇曳回头的柔弱柳枝。

谁是为博美人一笑而买单的主人还不知道,可在场万人的心,却都随着这一位舞女的动作而转移。

1.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希圣,自号栖真子,其诗多写隐居生活和山水风光,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生活和娱乐场景的作品。

2. 唐代歌舞艺术繁荣,宫廷和民间都有大量的歌舞表演,是当时重要的艺术形式和社交娱乐方式。

3.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舞女的身姿比作“弱柳枝”,使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4. 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后两句通过描写观众的反应,间接表现舞女的魅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缠红结紫:指舞女身上缠绕、系结着红色和紫色的丝带等装饰。
  • 畏风吹:害怕被风吹动,既写出舞衣的轻薄,也暗示舞女身姿的娇弱。
  • 袅娜: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 初回:刚刚转动、回眸。
  • 弱柳枝:比喻舞女柔软的身姿如同细嫩的柳枝。
  • 买笑:指花钱寻欢作乐,此处指为欣赏舞女表演而付费。
  • :指付钱的主人,也可理解为舞女表演的主要欣赏者。
  • :跟随、追逐。

《观舞女》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观察,为我们展现了唐代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开篇两句,着重描写舞女的外在形象,从服饰的色彩斑斓到身姿的轻盈曼妙,寥寥数语,一个娇美动人的舞女形象便跃然纸上。“畏风吹”三个字,看似写舞女对风的忌惮,实则更衬托出她的柔弱之美,让人心生怜爱。

而后两句,则巧妙地转换了描写角度,从观众的反应来凸显舞女表演的精彩。“买笑未知谁是主”一句,略带悬念,引发读者好奇,而“万人心逐一人移”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舞女对全场观众的吸引力,让我们感受到舞蹈艺术那直击人心的力量。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意蕴丰富,既让我们领略到唐代歌舞艺术的魅力,也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一窥唐代社会的文化生活风貌,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舞女的美妙身姿和其表演的巨大吸引力。首句“缠红结紫畏风吹”,通过对舞女服饰和情态的描写,既展现了舞衣的绚丽,又烘托出舞女的娇柔。次句“袅娜初回弱柳枝”,以“弱柳枝”为喻,精准地描绘出舞女转动时的轻盈柔美,画面感极强。

后两句“买笑未知谁是主,万人心逐一人移”则视角一转,从观众的反应入手,侧面烘托出舞女技艺的高超。“万人心逐一人移”一句,极具感染力,将舞女表演的魅力推向高潮,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现场那万众瞩目的热烈氛围。全诗语言凝练,意境鲜明,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舞蹈表演的美及其强大的吸引力。

施肩吾是唐代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相对开放,娱乐活动较为丰富,歌舞表演在当时的社交场合中颇为常见。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观看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后,被舞女的风姿所打动而创作的。诗中聚焦于舞女的形象和观众的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歌舞艺术的喜爱以及相关的社交场景。

作者信息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古诗数量:197名句数量: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