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道士紫霞巾,洞里仙家旧是邻。
每见桃花逐流水,无回不忆武陵人。
青溪道士紫霞巾,洞里仙家旧是邻。
每见桃花逐流水,无回不忆武陵人。
青溪旁的道士头戴紫霞巾,住在山洞里的仙人曾经是邻居。每次看见桃花随着流水漂流,没有一次不回忆起武陵人。
1. 炼师:是道教对道士的尊称,唐代道教发展兴盛,许多文人都与道教人士有交往。
2. 桃花源典故: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武陵人”“桃花流水”等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理想境界。
3.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希圣,号东斋,他不仅诗作有特色,还是一位道士,其作品多反映道教思想和山水风光。
4.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青溪、桃花流水等景物,抒发了对仙家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
《同张炼师溪行》是施肩吾的一首佳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诗歌描绘了诗人与张炼师沿溪而行时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触。青溪旁的道士、洞里的仙家,构建出一个充满仙气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这种清幽脱俗生活的喜爱。
其次,从典故运用来看,诗人巧妙地化用了桃花源的典故。“桃花逐流水”让人自然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的描写,而“忆武陵人”则直接点出了这种联想,既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再者,从情感表达来看,诗歌表面上是在回忆和向往,实则也可能暗含着一种失落。现实中难以找到像桃花源那样的理想之地,所以每次见到类似的景象,才会如此深切地回忆起武陵人,这种情感真挚而含蓄。
总的来说,这首诗篇幅虽短,但意蕴丰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用典,为我们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意境清幽,充满了仙风道骨之气。首句“青溪道士紫霞巾”描绘了青溪旁道士的形象,“青溪”点明环境的清幽,“紫霞巾”则凸显了道士的仙气。次句“洞里仙家旧是邻”进一步渲染了仙家氛围,暗示此地乃仙境所在,与仙家为邻,更添神秘色彩。
后两句“每见桃花逐流水,无回不忆武陵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化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逐水而去的景象,自然引发对武陵人的回忆,既表达了对桃花源式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流露出一种寻觅而不得的怅惘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交融,将写景、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给人以无限遐想。
施肩吾是唐代著名道士、诗人,他的诗作多与道教修仙、山水风光相关。此诗可能是他与张姓道士一同沿溪而行时所作,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仙家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寻。唐代道教盛行,文人雅士常与道士交往,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超脱,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