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

姚合 〔唐朝〕

不道弓箭字,罢官唯醉眠。

何人荐筹策,走马逐旌旃。

阵变孤虚外,功成语笑前。

从今巂州路,无复有烽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不再提弓箭之事,罢官后只沉醉于睡眠。
有谁推荐良策,骑马追逐战旗飘扬。
战阵变化超出常规,功业在谈笑间成就。
从此巂州的道路上,不再有烽火硝烟。

  • 唐代边塞诗与送别诗的融合
  • "孤虚"的兵法内涵
  • 巂州的地理位置与军事意义
  • 侍御史的官职职能
  • 烽烟在古代战争中的通信作用
  • 弓箭字:指军事或战争相关的事务。
  • 罢官:辞去官职。
  • 荐筹策:推荐计谋策略。
  • 旌旃:战旗,代指军队。
  • 孤虚:古代兵法术语,指阵法的变化。
  • 巂州:古地名,在今四川一带,唐代边陲要地。
  • 烽烟:战争信号,代指战事。

首联"不道弓箭字,罢官唯醉眠"采用欲扬先抑手法,先写李廓罢官后的闲散,为下文从军作铺垫。颔联设问转折,引出其受荐从军的英姿。颈联妙用"孤虚"军事术语,虚实相生,"语笑"二字举重若轻。尾联"无复"的斩钉截铁,体现盛唐文人特有的自信。全诗四联起承转合分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结合,展现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全诗通过对比罢官闲居与战场建功的两种状态,突显李廓的壮志豪情。"阵变孤虚外"以兵法术语赞其谋略,"功成语笑前"则展现其从容自信。末联"无复有烽烟"既是对友人能力的信任,亦表达对边疆安定的深切期盼。姚合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在送别诗中融入家国情怀,格调昂扬。

此诗为姚合送别友人李廓赴西川行营时所作。唐代西川(今四川西部)常受吐蕃侵扰,朝廷设行营驻军防御。李廓以侍御史身份前往,姚合以此诗勉励其建功立业,并寄托对边疆和平的期望。

作者信息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古诗数量:490名句数量: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