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杨尚书赴东川
送杨尚书赴东川
姚合 〔唐朝〕
却縠诗书将,衔恩赴梓州。
绕身垂印绶,护马执戈矛。
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
从来皆惜别,此别复何愁。
写马
惜别
古诗译文
杨尚书如同却縠那般以诗书为将,承受皇恩前往梓州。身边垂挂着官印绶带,护卫们手持戈矛保护马匹。剑阁山势陡峭刻有铭文,巴江水流潺潺仿佛带着字迹。历来人们都伤感离别,但此次离别却不必忧愁。
展开
知识点
却縠是春秋晋国大夫,以诗书治军;梓州是唐代地名,今四川三台;印绶是古代官印和系印丝带;剑阁指剑门关,四川险要关隘;巴江是长江支流,在四川境内;送别诗是唐诗常见题材,多表达离别情感和祝福。
展开
古诗注解
却縠
:春秋时晋国大夫,注重诗书礼乐,这里比喻杨尚书文武双全。
诗书将
:指以文官身份担任武职。
衔恩
:承受皇恩。
梓州
:唐代州名,今四川三台,东川节度使治所。
印绶
:官印和绶带,象征官职。
戈矛
:武器,指护卫。
剑阁
:四川剑门关,地势险要。
铭峭
:可能指山崖上的铭文。
巴江
:流经四川的河流。
带字流
:水流像带着文字,形容文采或历史。
惜别
:伤感离别。
复何愁
:又有什么可愁的,表示乐观。
展开
讲解
这首诗是送别杨尚书赴任东川的作品。首句以却縠比喻,强调杨尚书以文职任武官,承恩赴任;第二句描写其仪仗,显示官职尊贵和护卫森严;第三句通过剑阁和巴江的景色,隐喻赴任地的险峻和文化底蕴;最后一句转折,指出离别不必忧愁,体现对友人的信心和鼓励。整体上,诗融合典故、写景和抒情,展现唐朝文武结合的仕途特点和乐观送别情怀。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结构严谨,四联分别点明人物、仪仗、景色和情感。首联用却縠典故突出杨尚书的文武双全和皇恩;颔联通过印绶和戈矛描绘仪仗威严;颈联以剑阁和巴江的险峻与流动意象,象征赴任地的历史与文采;尾联一反送别诗的伤感,表达乐观祝福。艺术上对仗工整,用典贴切,情感积极向上。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姚合所作,送别杨尚书赴任东川节度使。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制度盛行,文人常出任武职,杨尚书可能指杨嗣复或类似人物。诗中以却縠典故赞美杨尚书的文武才能,反映当时皇恩浩荡和送别文化,背景涉及四川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展开
作者信息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古诗数量:
490
名句数量:
1850
作者其他古诗
1
老马
1万阅读
2
赠供奉僧次融
1万阅读
3
闲居遣怀十首
1万阅读
4
寒食二首
1万阅读
5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1万阅读
6
送顾非熊下第归越
1万阅读
7
送裴大夫赴亳州
1万阅读
8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
1万阅读
9
送田使君赴蔡州
1万阅读
10
送崔中丞赴郑州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