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
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
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
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
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
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
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
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
你随身带着什么东西前往呢?只有儒家的六经和一张琴。
离开家乡想必已经很久了,进入山谷后居住的地方应该会很深邃。
偶尔会和僧人一同坐在石头上,闲暇时在树叶上写字,字迹布满了树林。
学业完成后应当去拜见皇帝(求取功名),不要存有留恋山林隐居的心。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孤寂,多写山水田园和个人生活。
2. 六经: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影响。
3. 唐代科举制度:唐代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许多文人会先隐居苦读,再参加科举。
4. 山水田园诗:唐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多描写山水风光、田园生活,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姚合的这首诗也带有一定的山水田园色彩。
《送进士田卓入华山》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送别诗。诗人姚合以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田卓前往华山求学的情景。
开篇通过询问田卓随身携带的物品,巧妙地引出“六经”和“琴”,这不仅是对田卓行囊的描述,更是对他精神追求的刻画——既有着对儒家经典的钻研精神,又不失文人的雅致情怀。接着,诗人推测田卓离家已久,且将在华山深处居住,这既体现了对友人的了解,也暗示了求学之路的艰辛与孤寂。
中间两联描绘的山林生活场景,看似闲适,实则蕴含着田卓在幽静环境中潜心治学的状态。与僧人同坐,在叶上题字,这些细节既展现了山林生活的清幽,也表现了田卓苦中作乐的心境。
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田卓的期望,希望他在学成之后能够积极入世,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不仅是对友人的鼓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文人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既写出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又体现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
全诗围绕送别田卓入华山展开,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意。首联“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以设问开篇,简洁地写出田卓出行时携带的物品,“六经”体现了他潜心向学的志向,“琴”则暗示了他并非只知读书的腐儒,还有着高雅的情趣。
颔联“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既点出田卓离家时间之长,又推测他在华山居住的幽深,暗示了他将在静谧的环境中专注于学业。颈联“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描绘了田卓在华山可能的生活场景,与僧人共坐、在叶上题字,画面闲适淡雅,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他在山林中的苦读生活并非枯燥乏味。
尾联“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是诗人对田卓的劝勉与期望,希望他学有所成后能入世为官,不要沉迷于山林隐居生活,体现了当时文人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整首诗既写出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又展现了对友人前程的关切,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此诗是姚合送别进士田卓前往华山时所作。唐朝时期,文人常有隐居山林潜心治学,而后再入世求仕的经历。田卓前往华山,可能是为了在幽静的环境中苦读,为将来的科举考试做准备。姚合通过这首诗记录了送别时的情景和对田卓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