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出还成住,前程甚谪迁。
佯眠随客醉,愁坐似僧禅。
旧国归何处,春山买欠钱。
几时无一事,长在故人边。
欲出还成住,前程甚谪迁。
佯眠随客醉,愁坐似僧禅。
旧国归何处,春山买欠钱。
几时无一事,长在故人边。
想要出发却又停下脚步,前行的路途如同贬谪迁徙般艰难。
假装睡着,任凭同来的客人畅饮沉醉;带着忧愁静坐,如同僧人打坐参禅。
故乡要回到哪里去呢?春日的山林还欠着购置的钱款。
什么时候才能没有烦心事,长久地陪伴在老朋友身边。
1.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或担忧等情感。此诗便是典型的送别诗,围绕与崔之仁的离别展开。
2. 姚合诗歌风格: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闲适,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语言质朴自然。这首诗也体现了其风格特点,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3. 对仗:颔联“佯眠随客醉,愁坐似僧禅”和颈联“旧国归何处,春山买欠钱”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意味,使诗歌节奏和谐,富有韵律美。
4. 意象运用:诗中“旧国”“春山”等意象,分别承载了故乡的思念和生活的困顿等情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送崔之仁》是姚合送别友人时所作的一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整体情感来看,全诗围绕“送别”展开,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首联直接点出友人出行前的犹豫和前路的艰难,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沉重。
其次,在描写手法上,诗人善用细节刻画。颔联通过“佯眠”“愁坐”等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友人内心的愁苦,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友人当时的状态。这种将情感融入动作的写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再者,从内容层次来看,诗歌层层递进。先写离别时的情景,再写友人的处境,最后表达对友人的期盼,逻辑清晰,情感逐渐深化。
最后,结合姚合的诗歌风格,我们能更好地体会这首诗的特点。其语言朴素却饱含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准确传达出来,这正是姚合诗歌的魅力所在。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唐时期文人在面对人生困境和离别时的真实心境。
这首诗以朴素平实的语言,将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首联“欲出还成住,前程甚谪迁”,开篇便点出友人临行前的犹豫以及前路的艰难,奠定了全诗略带伤感的基调。
颔联“佯眠随客醉,愁坐似僧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友人的状态。“佯眠”写出友人内心的愁苦,不愿直面分别的场景;“愁坐似僧禅”则以僧人坐禅的姿态比喻友人的静坐,形象地表现出其内心的郁结与无奈,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动作。
颈联“旧国归何处,春山买欠钱”,进一步揭示友人的困境,故乡难归,生活困顿,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尾联“几时无一事,长在故人边”,以问句收尾,既表达了对友人能够摆脱烦忧、安稳度日的期盼,也抒发了诗人希望与友人长久相伴的真挚情谊,情感真挚动人,余味悠长。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闲情逸致,风格清苦闲适。此诗是一首送别诗,从诗中内容来看,崔之仁可能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时期,前途未卜,生活也有拮据之处。诗人在与友人分别之际,感怀友人的处境,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以及对平淡安稳生活的期盼。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许也让文人仕途多有波折,使得人们在离别时更添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