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王居士,颠狂不称时。
天公与贫病,时辈复轻欺。
茅屋随年借,盘餐逐日移。
弃嫌官似梦,珍重酒如师。
无竹栽芦看,思山叠石为。
静窗留客话,古寺觅僧棋。
瘦马寒来死,羸童饿得痴。
唯应寻阮籍,心事远相知。
憔悴的王居士,行为狂放不合时宜。 天公让他贫病交加,时人又对他轻蔑欺侮。 茅屋逐年借住,饭菜每日凑合。 厌弃官职如同梦境,珍爱美酒视若师长。 无竹可栽便种芦苇,向往山景便垒石为山。 静窗下与客人闲谈,古寺中寻僧人对弈。 瘦马寒冬冻饿而死,羸弱童仆饥饿呆痴。 唯有寻找阮籍那样的知己,才能理解他高远的心志。
1. 姚合:唐代诗人,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诗风以清峭幽深著称。 2. 居士:指居家修佛或隐居不仕的人。 3. 阮籍: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以狂放不羁、蔑视礼法著称。 4. 唐代隐士文化:唐代社会对隐士有特殊尊崇,隐逸成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 5. 白描手法:中国古典诗歌常用表现手法,用简练笔墨勾勒形象,不加渲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写给友人王度的一首赠诗。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总写王度的处境,点明他贫病交加、遭人轻视的境遇。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具体描写王度的生活细节,通过居住、饮食、爱好等方面展现他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用典抒情,将王度比作阮籍,表达对其人格的赞美和精神的共鸣。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物质生活的困顿与精神世界的高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人公超脱世俗的高尚品格。语言上,诗人善用白描,不加雕饰,却生动传神。如"瘦马寒来死,羸童饿得痴"二句,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整首诗既是对友人的同情和赞美,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位贫病交加却精神高洁的隐士形象。首联"憔悴王居士,颠狂不称时"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主人公的处境和性格特征。诗中通过"茅屋随年借"、"瘦马寒来死"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王度的贫困生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弃嫌官似梦,珍重酒如师"等句又凸显了他不慕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品格。尾联"唯应寻阮籍,心事远相知"用典精当,将王度比作魏晋名士阮籍,既是对其人格的赞美,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认同。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一位不合时宜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此诗为唐代诗人姚合写给友人王度的一首诗。王度是一位生活困顿、性格狂放的隐士,姚合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友人贫病交加、遭人轻蔑的同情,同时也赞赏了他不慕名利、狂放不羁的高洁品格。诗中提到"寻阮籍",暗示王度与阮籍一样,是一位蔑视礼法、追求精神自由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