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嗣之典仪城

姚合 〔唐朝〕

日日思朝位,偷闲城外行。

唯求采药者,不道在官名。

好异嫌山浅,寻幽喜径生。

病来文字拙,不要把归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天天思念着朝廷的职位,却偷空到城外行走。

只希望遇到采药的人,不提及自己在官场的名号。

喜爱奇景,嫌山不够幽深;探寻幽静之处,欣喜小路蜿蜒而生。

生病以来文笔变得拙劣,请不要把(我的诗文)带回城里。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风被称为“武功体”,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语言清淡质朴。

2.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不舍、祝福、牵挂等情感,此诗便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

3. 律诗: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唯求采药者,不道在官名”“好异嫌山浅,寻幽喜径生”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4. 中唐诗歌特点:中唐诗歌在盛唐之后,风格多样,既有继承盛唐的豪放,也有转向清幽、浅近的风格,姚合的诗歌便体现了中唐诗歌的某些特点。

  • 典仪城:地名,具体所指待考,可能是王嗣之赴任或前往的地方。
  • 朝位:朝廷中的职位、官位。
  • 偷闲:挤出空闲时间。
  • 采药者:采集草药的人,这里可能代指隐逸山林的人。
  • 不道:不提及、不说起。
  • 好异:喜爱奇异的景色或事物。
  • 山浅:山不够幽深。
  • 寻幽:探寻幽静的地方。
  • 径生:小路自然形成、蜿蜒伸展。
  • 文字拙:文笔变得拙劣。
  • 不要把归城:请不要把(我的诗文)带回城里。

《送王嗣之典仪城》是姚合的一首送别佳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是诗人送别友人王嗣之前往典仪城时所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首联开篇点出诗人的日常状态,“日日思朝位”表明他对官场事务的牵挂,而“偷闲城外行”则体现了他对城外自然生活的向往,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正是当时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颔联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在城外的心境,他只想遇到采药的隐逸之人,不愿提及自己的官场名号,这反映了他对摆脱官场束缚、追求自在生活的渴望。

颈联通过描写诗人对山水景色的喜好,“好异嫌山浅,寻幽喜径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探幽寻奇的情趣,也为诗歌增添了几分清幽的意境。

尾联以谦逊的语气作结,说自己生病后文笔拙劣,不让友人将诗文带回城里,这既有自谦之意,也可能是不想让自己的闲情被官场中的人知晓,保持这份独处的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和日常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唐文人在官场与自然之间的徘徊与抉择,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诗。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意。首联“日日思朝位,偷闲城外行”,看似矛盾,实则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的牵挂与对自然的向往之间的张力,展现出一种复杂的心境。颔联“唯求采药者,不道在官名”,进一步表明诗人在城外寻求的是一种摆脱官场身份的自在,渴望与隐逸之士交往,忘却世俗的名分。颈联“好异嫌山浅,寻幽喜径生”,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奇景和幽静之处的喜爱,“嫌山浅”“喜径生”细腻地刻画了其探幽寻奇的心理。尾联“病来文字拙,不要把归城”,以谦逊的口吻说自己生病后文笔拙劣,不让友人将诗文带回城里,既带有一丝自嘲,也可能暗含着不希望自己的闲情逸致被官场之人知晓的意味。全诗通过对日常行止和心理的描写,将官场与隐逸、世俗与自然的对比巧妙地展现出来,意境清幽,耐人寻味。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风清峭幽远,多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和官场闲情。此诗是姚合送别友人王嗣之前往典仪城时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王嗣之可能是一位官员,而姚合在诗中既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某种复杂情感,也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往往在官场与隐逸之间徘徊,此诗也反映了这种普遍的心态。

作者信息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古诗数量:490名句数量: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