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紫阁无名头陀

姚合 〔唐朝〕

峭行得如如,谁分圣与愚。

不眠知梦妄,无号免人呼。

山海禅皆遍,华夷佛岂殊。

何因接师话,清净在斯须。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行为高峻却能保持本真,谁又能分辨圣人与愚人。

不入睡才知梦境的虚妄,没有名号也就避免了他人的称呼。

山川大海间的禅理都已参遍,华夏与蛮夷之地的佛法并无不同。

是什么因缘能与师父交谈,片刻之间便感受到清净。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多写闲情逸致,风格清苦。

2. 头陀:佛教用语,指苦行僧,以行脚、乞食等方式修行。

3. 如如:佛教术语,指真如,即宇宙万物的本质。

4. 华夷:古代对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后泛指中外。

5. 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注重明心见性。

  • 峭行:指行为高峻,不随俗流。
  • 如如:佛教语,指真如常住,圆满而不生不灭。
  • :虚妄,不真实。
  • :名号。
  • 山海:泛指广阔的地域。
  • :禅理,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
  • 华夷:华夏与蛮夷,指不同的地域和民族。
  • 何因:什么因缘。
  • 斯须:片刻,一会儿。

《寄紫阁无名头陀》是姚合写给一位在紫阁山修行的无名头陀的诗,整首诗围绕着头陀的修行境界和诗人的感悟展开。

首先,诗人从头陀的行为和心境写起,突出其“峭行”与“如如”的境界,引发人们对圣愚之分的思考,打破了世俗的常规认知。接着,通过“不眠”“无号”等细节,展现头陀摆脱世俗困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修行者对虚妄的超脱。

然后,诗人扩展到头陀的修行经历和对佛法的理解,“山海禅皆遍”说明其修行范围之广,“华夷佛岂殊”则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包容性,这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最后,诗人以与头陀交谈的感受作结,“清净在斯须”既写出了禅意的瞬间可达,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清净境界的向往。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姚合诗歌的质朴风格,还能对佛教文化、修行境界有一定的了解,体会其中蕴含的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内心清净的追求。

诗歌开篇“峭行得如如,谁分圣与愚”,既赞美了头陀高尚不俗的行为和他所达到的真如境界,又蕴含着对世俗评判标准的反思,认为在真正的修行境界中,圣与愚的分别是模糊的。

“不眠知梦妄,无号免人呼”两句,从生活细节入手,写出头陀不被梦境所扰、不被名号所束缚的状态,体现了其超脱世俗的心境。

“山海禅皆遍,华夷佛岂殊”展现了头陀广阔的修行阅历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法无分地域和民族,体现了佛教的包容性。

结尾“何因接师话,清净在斯须”,表达了诗人与头陀交谈时瞬间感受到的清净,流露出对这种境界的向往,也使诗歌在平和中蕴含着深意。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禅理,体现了姚合诗歌的独特风格。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以苦吟著称,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以及与僧道交往等内容。紫阁山是佛教圣地之一,多有僧人隐居修行。这首诗是姚合寄给一位在紫阁山修行、没有名号的头陀的作品,可能是诗人与这位头陀有过交往,对其修行境界有所感悟而作,体现了诗人对禅理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古诗数量:490名句数量: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