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
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
三年城中游,与君最相识。
应知我中肠,不苟念衣食。
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
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
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
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
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
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
君尝相劝勉,苦语毒胸臆。
百年心知同,谁限河南北。
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
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
三年城中游,与君最相识。
应知我中肠,不苟念衣食。
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
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
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
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
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
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
君尝相劝勉,苦语毒胸臆。
百年心知同,谁限河南北。
年少时就在军队中生活,长大后仍然担任军务。
就像鸡一样飞不远,哪里需要生出翅膀呢。
在城中三年的游历,与您最为相知。
您应当了解我的内心,不会随便挂念衣食这些琐事。
主人(指上司)立志建立功勋名声,想要消灭天下的贼寇。
我虽然缺乏智谋,却愿意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人活一世必须气节刚健,饥饿寒冷不能束缚住自己。
睡着时觉得一张床就很宽敞,醒来后却感到千里之地都显狭窄。
古人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死得没有意义。
最要好的朋友一旦结交,就难以分离。
您曾经对我劝勉鼓励,恳切尖锐的话语触动我内心。
百年之间心意相通,又怎能被黄河以南以北的距离所限制。
1. 拾遗:唐代谏官名,分左右拾遗,掌管供奉讽谏,以救补君主言行的缺失。
2. 从事:古代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称从事,唐以后地位渐低。
3. 姚合:中唐诗人,以五律见长,诗风清峭,注重写实,与贾岛并称“姚贾”。
4. 中唐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突出,不少文人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抱负。
5. 诗歌体裁:本诗为古体诗,句式较为自由,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便于情感的自由抒发。
《寄狄拾遗,时为魏州从事》是姚合写给友人狄拾遗的一首抒情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人开篇介绍了自己长期身处军旅的经历,这为后文抒发报国情怀做了铺垫。他与狄拾遗在魏州相识相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中多处体现了这种知己之情,如“应知我中肠”“百年心知同”等,展现了朋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其次,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更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志。“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明确表达了希望为平定贼寇、安定天下贡献力量的愿望。同时,“人生须气健”“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等句,彰显了诗人刚健不屈、重义轻生的气节。
最后,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诗人善用比喻,如“鸡飞不得远”,既自谦又形象生动。全诗情感连贯,从个人经历到友情,再到人生理想,层次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担当、重情义的古代文人形象。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浓烈,将个人情怀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开篇“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简洁交代了自己的经历,“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以生动比喻自谦,却难掩内心的壮志。
诗中对与狄拾遗的友情描写尤为动人,“三年城中游,与君最相识”“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等句,体现出知己情谊的深厚。而“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等句,则展现了诗人刚健的气节和为国效力、不怕牺牲的精神,格调高昂,充满力量。
全诗结构连贯,从个人经历到友情,再到志向与气节,层层递进,情感表达由浅入深,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真挚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