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垂印囊,白发未归乡。
还往应相责,朝昏亦自伤。
穷愁山影峭,独夜漏声长。
寂寞难成寐,寒灯侵晓光。
腰间垂印囊,白发未归乡。
还往应相责,朝昏亦自伤。
穷愁山影峭,独夜漏声长。
寂寞难成寐,寒灯侵晓光。
腰间挂着印囊,头发已经斑白却仍未回到故乡。
往来的人应该会责备我,从早到晚我也独自感伤。
穷困忧愁中看那山影陡峭,孤独的夜晚里更觉漏声漫长。
寂寞难耐难以入睡,寒冷的灯光一直映照到黎明的曙光。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闲适,多写个人生活和自然景物。
2. 印囊:古代官员的重要配饰,用于存放印信,是官员身份的象征。
3. 漏声:古代利用漏壶滴水来计时,漏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在古诗中常用来烘托孤寂、愁苦的氛围。
4. 律诗: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这是一首充满愁绪的五言律诗。开篇通过“印囊”和“白发未归乡”,既点出诗人的官员身份,又流露出未能归乡的遗憾。接着,诗人从他人的可能责备和自我感伤入手,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随后,诗人描绘了秋夜的景象,陡峭的山影、漫长的漏声,这些景物都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进一步烘托出他的穷愁与孤寂。最后,以“寂寞难成寐,寒灯侵晓光”作结,将诗人彻夜难眠的状态刻画出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之深。整首诗情景结合,语言平实却情感浓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仕途与乡愁中挣扎的诗人形象。同时,作为五言律诗,其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也体现了唐诗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秋晚夜坐”的情境展开,将思乡之愁、穷愁孤寂之情融入其中。首联“腰间垂印囊,白发未归乡”以“印囊”点明身份,“白发”与“未归乡”对比,凸显出诗人虽为官却未能归乡的遗憾与无奈。颔联“还往应相责,朝昏亦自伤”从他人可能的责备和自我感伤两方面,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愁苦。颈联“穷愁山影峭,独夜漏声长”以景衬情,陡峭的山影、漫长的漏声,都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之深。尾联“寂寞难成寐,寒灯侵晓光”描绘出诗人因寂寞而彻夜难眠,寒灯相伴直至天明的情景,将愁苦之情推向极致。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心境。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个人穷愁感慨。此诗题为“秋晚夜坐寄院中诸曹长”,可知是诗人在深秋的夜晚静坐时,写给官署中各位曹长(属官)的作品。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任职期间,远离家乡,内心充满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仕途生涯中的愁绪,在秋夜这一易引人感伤的情境下,将自己的情感付诸笔端,寄给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