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皇十一祀,共得春闱书。
道直淹曹掾,命通侍玉除。
浮生年月促,九陌笑言疏。
何计同归去,沧江有弊庐。
宪皇十一祀,共得春闱书。
道直淹曹掾,命通侍玉除。
浮生年月促,九陌笑言疏。
何计同归去,沧江有弊庐。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我们一同收到了春闱录取的通知书。
你品行正直却在曹掾的职位上久留,时运亨通时得以在宫廷侍奉。
人生在世时光短暂,在京城的繁华街道上彼此间的谈笑日渐稀疏。
有什么办法能一同回去呢?那沧江边有我破旧的茅屋。
1. 唐宪宗:即李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
2. 春闱:唐代科举考试分为春闱和秋闱,春闱为春季举行的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曹掾:古代官职名称,为各级官府中的属官,负责具体事务的处理。
4. 姚合:唐代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风以清奇僻苦为主,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和个人生活。
5. 九陌:古代对京城道路的称呼,后常用来代指京城的繁华景象。
《赠任士曹》是姚合写给友人任士曹的一首送别或寄怀之作。开篇从两人共同的科举经历入手,唤起彼此的回忆,这是友情的起点。接着描述友人的仕途情况,“道直淹曹掾”体现了友人虽品行端正却仕途不顺,“命通侍玉除”则说明友人也曾有过顺利的时期,展现了人生的起伏。随后诗人感叹时光短暂,在京城的忙碌生活中,与友人的交往越来越少,字里行间满是惋惜。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与友人一同回归故乡的愿望,“沧江有弊庐”不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远离官场纷扰、享受平淡生活的向往。
在理解这首诗时,要结合中唐的社会背景和姚合的诗歌风格。中唐时期,科举制度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诗人与友人的科举经历是他们友情的重要纽带。姚合的诗歌多关注个人生活和情感,此诗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日常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打动读者。同时,诗中的“弊庐”等意象,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仕途之外,对田园生活的普遍向往。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深沉。首联回忆往昔一同科举中第的经历,奠定了与友人深厚情谊的基调。颔联既赞扬了友人品行正直,又提及友人仕途的起伏,暗含对友人的理解与关切。颈联感慨时光飞逝,京城繁华却难掩彼此疏远的无奈,流露出对过往亲密时光的怀念。尾联以问句收尾,表达了渴望与友人一同归隐故乡的迫切心情,“沧江有弊庐”虽写居所简陋,却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使情感得到升华。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将对友人的情谊、对人生的感慨融入其中,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赠给友人任士曹的作品。从诗中“宪皇十一祀,共得春闱书”可知,诗人与任士曹曾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一同考中科举。此后两人在仕途上经历不同,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彼此相见渐少,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渴望一同归隐故乡的情感。姚合是中唐诗人,其诗风清峭幽远,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闲情逸致,此诗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和友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