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少室山麻襦僧

姚合 〔唐朝〕

只辫麻为衲,此中经几春。

庵前多猛兽,径小绝行人。

泉近濆瓶履,山深少垢尘。

想师正法指,喻我独迷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只把麻编织成僧衣,在这山中经历了多少个春天。

庵堂前有很多猛兽,小路狭窄断绝了行人。

泉水离得很近,常常溅湿水瓶和鞋子,山很深邃,很少有污垢尘埃。

想请师父用正确的佛法指点,开解我独自迷失渡口的困惑。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孤寂,多写隐逸生活。

2. 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的所在地,为佛教名山。

3. 衲衣:僧人的常服,一般用碎布拼缀而成,后来也泛指僧衣,诗中“辫麻为衲”体现了僧衣的材质和制作方式。

4. 律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庵前多猛兽,径小绝行人”“泉近濆瓶履,山深少垢尘”对仗工整。

  • 少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嵩山的组成部分,为佛教名山。
  • 麻襦僧:穿着用麻制成的短衣的僧人。
  • 辫麻为衲:把麻编织成僧衣。衲,指僧衣,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这里指用麻编织的僧衣。
  • 几春:多少个春天,指多年。
  • :僧人居住的小屋。
  • 猛兽:凶猛的野兽。
  • 径小:小路狭窄。
  • 绝行人:没有行人经过。
  • 泉近濆瓶履:泉水离得近,(水)常常溅湿水瓶和鞋子。濆,喷水、溅起。
  • 少垢尘:很少有灰尘污垢,形容环境洁净。
  • 正法指:正确的佛法指点。
  • 喻我独迷津:开解我独自迷失渡口(比喻人生迷茫)。喻,开导、使明白。迷津,迷失渡口,比喻迷茫的境地。

《赠少室山麻襦僧》是姚合写给少室山一位僧人之作。开篇先写僧人穿着用麻编织的衣服,在山中度过了许多春秋,简单几笔便勾勒出僧人清苦而长久的修行生活。接着描绘僧人居住的环境,庵前有猛兽,小路狭窄到没有行人,可见其居所的偏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僧人不与世俗交往、专注修行的状态。随后写泉水靠近,常溅湿瓶履,山深少尘,展现了山间环境的清幽洁净,这样的环境也衬托出僧人内心的纯净。最后,诗人直抒胸臆,希望能得到师父的佛法指点,以解开自己的迷茫。整首诗既赞美了僧人坚守修行的精神,也流露出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人生方向的探求,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韵味。

这首诗通过对少室山麻襦僧生活环境和状态的描写,塑造了一位潜心修行、与世隔绝的僧人的形象。首联“只辫麻为衲,此中经几春”,以简洁的语言写出僧人生活的简朴和在山中修行时间的长久,体现其坚守修行的毅力。颔联“庵前多猛兽,径小绝行人”,描绘出僧人居住环境的偏僻与危险,侧面烘托出其远离尘世、一心向佛的心境。颈联“泉近濆瓶履,山深少垢尘”,进一步刻画山中环境的清幽洁净,与僧人纯净的修行之心相呼应。尾联“想师正法指,喻我独迷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佛法修为的敬仰,以及自己渴望得到指点、摆脱迷茫的心愿。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意蕴深厚,将僧人的形象与山间景致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幽高远的意境。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和闲情逸致。少室山是佛教圣地,常有僧人在此修行。诗人可能在游历少室山时,偶遇这位以麻为衣、居深山之中的僧人,被其清苦修行的生活所触动,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僧人的敬意以及希望得到佛法指点的心情。

作者信息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古诗数量:490名句数量: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