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后夜中书事

姚合 〔唐朝〕

夜睡常惊起,春光属野夫。

新衔添一字,旧友逊前途。

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

爱花持烛看,忆酒犯街沽。

天上名应定,人间盛更无。

报恩丞相閤,何啻杀微躯。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夜里睡觉常常惊醒,明媚的春光竟属于我这乡野之人。

新添的官衔只是多了一个字,旧日的朋友在前途上已不如我。

喜悦太过强烈反而怀疑是在梦中,狂放起来一点也不像个读书人。

喜爱花朵便手持蜡烛欣赏,想起美酒就不顾规矩到街上买酒。

金榜题名这等天上的功名应当是早已注定,人世间这般的盛事再也没有了。

要报答丞相府的知遇之恩,即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辞。

1. 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进士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考中进士被视为极高的荣誉,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2. 姚合:唐代诗人,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闲适,多写山水田园、个人情怀。

3. 古代官衔:古代官员的头衔有严格的等级和规定,“新衔添一字”反映了科举及第后官员头衔的变化。

4. 唐代饮酒文化:唐代饮酒风气盛行,诗中“忆酒犯街沽”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习俗和饮酒文化。

5. 古人对科举的认知:古人常将科举及第视为“天上名定”,体现了对科举的敬畏和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普遍认知。

  •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考中进士。
  • 夜中书事:夜里写下心中之事。
  • 野夫:谦称自己,乡野之人。
  • 新衔:新获得的官衔。
  • 逊前途:在前途上不如自己。逊,不及、不如。
  • :读书人,儒生。
  • 犯街沽:不顾街上的规矩去买酒。沽,买酒。
  • 天上名:指科举功名,古人认为科举高中是天赐之名。
  • 丞相閤:丞相府。閤,同“阁”,官署。
  • 何啻:何止,岂止。
  • 微躯:谦称自己的身体、生命。

《及第后夜中书事》是姚合科举成功后的真情流露之作。我们先来理解诗的字面意思,从夜晚睡不安稳写起,到感叹春光属于自己,再到描述新得官衔、超越旧友,这些都展现了及第带来的巨大变化。

诗中最动人的是诗人对喜悦之情的刻画,“喜过还疑梦”这种感受,相信很多人在遇到极度开心的事情时都有过类似体验,诗人将这种共通的情感捕捉并表达出来,极易引起读者共鸣。而“狂来不似儒”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打破常规、释放天性的文人形象,这在注重礼仪规范的古代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让我们了解到唐代科举制度对文人的重要性。科举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影响着他们的心态和生活。诗中的“报恩丞相閤”也反映了当时官场中知恩图报的观念,以及文人对伯乐的重视。

欣赏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狂喜之情,更能透过诗句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科举制度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一个文人在人生重要时刻的真实状态。

全诗围绕“及第后”的情感展开,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诗人中举后的狂喜心态。开篇“夜睡常惊起”便点出了诗人因过度喜悦而心神不宁的状态,“春光属野夫”则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欣喜,将春光这种美好的意象与自己这个“野夫”联系起来,反差中尽显得意。

“新衔添一字,旧友逊前途”直白地写出了及第带来的变化,既有对自身身份转变的满足,也暗合了科举制度下文人对仕途的追求。“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更是将狂喜之情推向高潮,“疑梦”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喜悦之深,“狂来不似儒”则打破了文人平日的矜持,展现出真实的性情。

“爱花持烛看,忆酒犯街沽”通过具体的行为细节,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狂喜状态下的举动,随性而为,不拘小节。后两句“天上名应定,人间盛更无”将科举及第视为天定之名、人间盛事,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科举的重视。结尾“报恩丞相閤,何啻杀微躯”则表达了对赏识自己的人的感恩之情,情感真挚。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浓烈真挚,毫无矫饰之感,将一个科举及第后的文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受到唐代科举制度对文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此诗是姚合在科举考试及第后所作。唐代科举制度是当时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文人一旦科举得中,便意味着获得了进入官场、改变命运的机会,往往会欣喜若狂。姚合考中进士后,内心激动万分,在夜晚难以平静,于是写下这首诗记录自己当时的心情和状态,抒发了及第后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恩人的感激之情。

作者信息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古诗数量:490名句数量: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