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
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
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第一首:
身体衰老却没能回到故乡,这除夕之夜心中满是寂寞之情。
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新年与旧年只隔着几更天。
寒冷还带着北方的峭厉,风向渐渐转向东方。
谁能看见长安的街道上,清晨的钟声穿过灯火通明的城郭。
第二首:
情意恳切地珍惜这除夕之夜,这夜晚在犹豫徘徊中流逝。
蜡烛燃尽,旧年也随之离去,鸡鸣声中,老去的岁月更新。
驱傩的声音刚刚送走疫病,酒的色泽已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明天举杯欢庆的地方,谁会是最后留下的人呢。
1. 除夜:即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有吃年夜饭、守岁等习俗。
2.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3. 傩: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通常有歌舞表演,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
4.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孤寂,多写山水田园和个人生活。
5. 律诗:这两首诗均为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讲究对仗。
《除夜二首》是姚合在除夕之夜所作,通过对当时情景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在第一首中,诗人首先点出自己未能归乡的遗憾和除夕之夜的寂寞。“旧国当千里”写出了故乡的遥远,“新年隔数更”则突出了时间的临近,新旧交替之际,更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后面两句对景物的描写,不仅是对现实环境的刻画,也暗示着时间的流转,而最后对长安清晨景象的想象,既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可能包含着对仕途的某种期盼。
第二首诗从珍惜除夕之夜写起,“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是非常经典的句子,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新旧年的交替,同时“老更新”三个字道尽了时光流逝、岁月催人老的无奈。而“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则融入了节日的习俗,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的节日氛围。最后一句问句,把情感推向了高潮,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让读者产生共鸣,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用词精炼,情感真挚,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节日的特殊氛围相结合,是姚合诗歌中的佳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在除夕之夜的复杂心境。
这两首诗围绕除夕之夜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第一首诗着重抒发思乡之情和身处异乡的寂寞。首联“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开门见山,点明自己年老体衰却未能归乡,在除夕之夜倍感寂寞。颔联“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通过写故乡遥远和新旧年交替的短暂,强化了思乡的愁绪。颈联“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既描写了当时的气候特点,又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换。尾联“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以想象之景作结,描绘了长安清晨的景象,暗含着对未来的一丝期盼。
第二首诗则更多地感慨时光流逝和对新年的展望。首联“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写出了对除夕之夜的珍惜,以及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的感受。颔联“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以蜡烛燃尽、鸡鸣报晓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旧年离去、新年到来的时刻,同时也暗含着对岁月催人老的感慨。颈联“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描绘了除夕驱傩、饮酒迎春的习俗,充满了节日氛围。尾联“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两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细腻深沉,将个人情感与节日氛围巧妙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闲情逸致,风格清峭幽远。《除夜二首》创作于除夕之夜,从诗中“归未遂”“旧国当千里”等句可以看出,诗人当时身处异乡,未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诗人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新年的期盼融入诗中,写下了这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