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钓起茅亭,柴扉复竹楹。
波清见丝影,坐久识鱼情。
白鸟依窗宿,青蒲傍砌生。
欲同渔父舍,须自减逢迎。
由钓起茅亭,柴扉复竹楹。
波清见丝影,坐久识鱼情。
白鸟依窗宿,青蒲傍砌生。
欲同渔父舍,须自减逢迎。
在钓鱼的地方建起了茅草亭子,柴门和竹制的柱子构成了简朴的屋舍。
水波清澈,可以看见钓鱼线的影子;久坐之后,渐渐了解了鱼儿的习性。
白色的鸟儿靠着窗户栖息,青翠的蒲草沿着台阶生长。
想要像渔父那样隐居度日,就必须减少世俗的应酬交往。
1. 姚合,唐代诗人,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进士,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风格清苦闲适。
2. 侍御,古代官名,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等事务。
3. 组诗,指由多首诗组成的一组诗,这些诗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就是一组描绘厉玄侍御宅第不同景致的组诗。
4. 唐诗中的隐逸思想,中唐时期,一些文人在官场失意或对世俗纷扰感到厌倦时,常常在诗歌中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便是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之一。
5. 诗歌中的意象,如“茅亭”“柴扉”“白鸟”“青蒲”等,都是诗人用来营造清幽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通过这些具体的景物,传递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姚合创作的组诗《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中的一首,专门描绘厉玄侍御宅中的垂钓亭。
从诗句来看,诗人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垂钓亭的基本情况,它是因钓鱼而建,由茅草、柴木和竹子构成,十分简朴。这简单的构造却给人一种自然、清幽的感觉,让我们一下子就进入到一个远离喧嚣的环境中。
接着,诗人描述了在亭中垂钓的情景。“波清见丝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水面下,鱼线轻轻晃动的影子,足见水之清、境之静。“坐久识鱼情”则体现了诗人的耐心和专注,他不仅仅是在钓鱼,更是在享受这份宁静,观察自然的生灵,这也反映出他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
再看周边的景物,白鸟依窗而宿,青蒲傍阶而生,这些景象充满了生机,又十分和谐,让垂钓亭的环境更加优美动人。这些景物不是刻意雕琢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更能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美。
最后,诗人由眼前的景象生发感慨,表达了想要像渔父一样过隐居生活的愿望,这需要减少世俗的应酬。这其实是诗人内心的一种追求,他厌倦了官场的纷纷扰扰,渴望一份宁静和自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垂钓亭及周边景物的细致描绘,将诗人对闲适、淡泊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朴实却意境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简洁清幽的笔触,描绘了垂钓亭的景致和诗人在此的心境,充满了闲逸淡泊的情趣。
首联“由钓起茅亭,柴扉复竹楹”,点明了垂钓亭的建造缘由和简陋构造,“茅亭”“柴扉”“竹楹”等词语,勾勒出一幅朴素自然的画面,奠定了全诗清幽的基调。
颔联“波清见丝影,坐久识鱼情”,细致地描绘了垂钓时的情景。水波清澈见底,连鱼线的影子都能看见,可见环境之宁静;诗人久坐,观察鱼儿的习性,体现出他内心的平和与专注,将闲居的情趣融入其中。
颈联“白鸟依窗宿,青蒲傍砌生”,转向对周边景物的描写。白鸟依偎在窗前栖息,青蒲沿着台阶生长,动静结合,画面生动,展现出垂钓亭周边生机勃勃又静谧和谐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清幽的氛围。
尾联“欲同渔父舍,须自减逢迎”,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他希望能像渔父那样过着隐居的生活,这就需要减少世俗的应酬,表达了对官场应酬的厌倦和对闲适隐居生活的向往,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淡远,通过对垂钓亭及周边景物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耐人寻味。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风格多偏向闲逸、清幽。这首诗是他在陕州厉玄侍御的宅第所作,属于组诗《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中的一首,专门描绘宅中的垂钓亭。当时,文人雅士常以山水田园、闲居生活为创作题材,表达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体现了这样的创作风尚,可能是诗人在拜访友人时,见垂钓亭景色宜人,心生感触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