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江水接,自出林中央。
穿花复远水,一山闻杏香。
我来持茗瓯,日屡此来尝。
不与江水接,自出林中央。
穿花复远水,一山闻杏香。
我来持茗瓯,日屡此来尝。
这条溪水不与江水相连,它从树林的正中央自行流出。
溪水穿过花丛又流向远方,整座山中都能闻到杏花的香气。
我带着茶杯来到这里,一天中多次前来品尝这溪水。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隐逸,多写山水田园和个人生活。
2. 山水田园诗: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描写山水风光、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等情感,代表诗人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姚合也是这一流派的重要诗人之一。
3. 诗歌意象:诗中的“杏水”“花”“林”等都是重要的意象,“杏水”象征着纯净、自然,“花”和“林”则共同构成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4. 白描手法:诗歌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杏水的形态、周边的环境和诗人的行为,不加过多修饰,却能使画面生动形象,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杏溪十首·杏水》是姚合山水田园诗的典型之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它围绕杏水展开,从杏水的源头写起,描绘了它流经的环境,再到诗人与杏水的互动,层层递进,让我们对杏水有了全面的认识。
从语言上看,诗人用词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精准地展现了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比如“自出林中央”的“自”字,既写出了杏水的自然天成,也暗示了它不随波逐流的特质。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杏水景色的描绘和自己“日屡此来尝”的行为,含蓄地表达了对杏水的喜爱和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满足。这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
结合姚合的创作风格来看,这首诗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他整体的诗歌创作理念相契合。阅读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唐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韵味,体会诗人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杏水的独特风貌与诗人对其的喜爱之情。首两句“不与江水接,自出林中央”,写出了杏水的独立性,它不依附于大江大河,从林中自然涌出,给人一种清新、纯净之感。“穿花复远水,一山闻杏香”则描绘了溪水的动态与周围的环境,溪水穿过花丛,流向远方,而杏花的香气弥漫整座山,将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香气四溢的画面。末两句“我来持茗瓯,日屡此来尝”,通过诗人的行动,直接表达了对杏水的喜爱,一天中多次前来品茶,足见杏水的吸引力,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与自然相融的闲适生活的享受。全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充满了自然之趣。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杏溪十首》均是他对杏溪一带自然景致的细致描绘,可能是他在游历或隐居于杏溪附近时所作。当时的文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吟咏来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疏离,姚合这首诗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