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
幽人常履此,月下屐齿鸣。
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
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
幽人常履此,月下屐齿鸣。
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
满庭院都铺设着石头,石块纹理清晰,洁净又清雅。
隐居的人常常在这上面行走,月光下木屐的齿发出声响。
药草的枝叶轻轻摇动,好像是在山中自然生长一般。
1. 姚合:中唐诗人,字大凝,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致,风格清苦平淡,擅长五律。
2. 山水田园诗:这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多描写山水风光、田园生活,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或对官场的厌倦等情感,姚合的这首诗就属于此类。
3. 以动衬静: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动态的景物或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寂静,此诗中“月下屐齿鸣”便是以屐齿声衬托庭院的幽静。
4. 组诗:由多首诗组成的一组诗,这组诗通常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或场景展开,《题金州西园九首》即为组诗,分别描绘了西园不同的景致。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姚合《题金州西园九首》中的一篇,聚焦于西园中的石庭景色。
从诗句来看,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勾勒石庭。开篇直接写庭院里满是石头,“磷磷”一词让我们仿佛能看到石头清晰的纹理,“洁还清”则点出了石头的洁净与庭院的清雅。接着,诗人引入了人的活动,“幽人常履此”中的“幽人”很可能就是诗人自己,他常在这石庭中行走,尤其在月下,木屐的齿声打破寂静,反而更凸显了环境的清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最后一句写药草枝叶摇动,宛如在山中生长,让这庭院小景有了山野的意趣。
整首诗语言朴素却富有画面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清幽环境的喜爱,以及在其中享受闲适生活的心境。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姚合山水田园诗清苦闲适的风格特点,也能了解到中唐时期这类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和主题倾向。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金州西园石庭的清幽之景。首句“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点明庭院中布满石头,写出了石头的质感与洁净清雅之态,奠定了全诗清幽的基调。
“幽人常履此,月下屐齿鸣”,通过人物的活动和声音,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月光下,隐居者漫步石庭,木屐齿发出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以动衬静,更显庭院的幽静。
末句“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写庭院中的药草枝叶摇曳,仿佛是在山中自然生长一般,将庭院小景与山野风光联系起来,拓展了意境,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之感。全诗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清幽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这种恬淡生活的享受。
姚合是中唐诗人,以写山水田园、闲情逸致著称,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闲适。《题金州西园九首》是他在金州(今陕西安康)任职期间,游览当地西园时所作的组诗,此为其中一首。当时诗人可能过着较为清闲的官场生活,常于园中游赏,借诗抒发对自然景致的喜爱和闲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