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新阁成,风景益鲜明。
石尽太湖色,水多湘渚声。
翠筠和粉长,零露逐荷倾。
时倚高窗望,幽寻小径行。
林疏看鸟语,池近识鱼情。
政暇招闲客,唯将酒送迎。
亭亭新阁成,风景益鲜明。
石尽太湖色,水多湘渚声。
翠筠和粉长,零露逐荷倾。
时倚高窗望,幽寻小径行。
林疏看鸟语,池近识鱼情。
政暇招闲客,唯将酒送迎。
一座挺拔秀丽的新水阁刚刚建成,周围的风景愈发鲜明美丽。
水中的石头尽显太湖石的秀色,水流声如同湘水小洲边的声响。
翠绿的竹子伴着粉色的花朵生长,叶上的露珠顺着荷叶倾泻而下。
时常倚着高高的窗户眺望远方,也会沿着幽静的小径漫步探寻。
树林稀疏的地方能看清鸟儿的鸣叫,靠近池塘能知晓鱼儿的性情。
政务闲暇时邀请清闲的宾客,只以美酒迎接送别。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风格清峭瘦硬。
2. 员外:古代官职,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后成为一种虚衔。
3. 水阁:中国古代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多临水而建,供人游憩、观景。
4. 对仗: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此诗中“石尽太湖色,水多湘渚声”“翠筠和粉长,零露逐荷倾”等联均运用了对仗,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5. 感官描写:诗中综合运用了视觉(太湖色、翠筠、粉花)、听觉(湘渚声、鸟语)等感官描写,使景物更加鲜活可感。
《题长安薛员外水阁》是姚合描写景物与闲适生活的佳作。我们先从题目入手,了解到这是一首题咏之作,对象是长安薛员外的水阁。
诗歌开篇便点出“新阁成”,引出“风景益鲜明”,让我们对水阁有了初步的美好印象。接着,诗人按照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的顺序展开描写。先写水阁周围的山水,太湖石的色彩和湘渚般的水声,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水阁环境的雅致。再写近处的植物与露水,翠绿的竹子、粉色的花朵,还有荷叶上滚落的露珠,这些细节描写让画面更加生动。
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写人的活动。“时倚高窗望,幽寻小径行”描绘了在水阁及周边游玩的情景,“林疏看鸟语,池近识鱼情”则体现了与自然亲近的乐趣,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最后两句“政暇招闲客,唯将酒送迎”,不仅写出了薛员外的生活状态,也让我们体会到当时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情趣。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注意体会诗人运用的对仗手法和感官描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感,同时了解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安薛员外新建成的水阁及周边景致,展现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
首联“亭亭新阁成,风景益鲜明”点明水阁新成,风景秀丽,总起全诗。颔联“石尽太湖色,水多湘渚声”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水阁周围的山水,太湖石的秀色与湘渚般的水声,营造出雅致的意境。颈联“翠筠和粉长,零露逐荷倾”聚焦植物与露水,翠绿的竹子、粉色的花朵以及荷叶上滚落的露珠,画面生动,充满生机。
尾联四句则转向人的活动与感受,“时倚高窗望,幽寻小径行”写出在水阁及周边漫步眺望的闲适;“林疏看鸟语,池近识鱼情”细致地描绘了林中观鸟、池边识鱼的乐趣;最后“政暇招闲客,唯将酒送迎”展现了薛员外政务之余与宾客相聚的惬意生活,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满,充满生活气息。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整,将景、情、人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此诗题为《题长安薛员外水阁》,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为长安薛员外的水阁所作。当时薛员外的新水阁建成,姚合前往参观,被水阁周围的美景所吸引,又感受到主人在政务之余的闲适生活,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赞美水阁的景致和主人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