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羸一饭师,闲院亦披衣。
应诏常翻译,修心出是非。
雪中疏磬度,林际晚风归。
蔬食常来此,人间护净稀。
清羸一饭师,闲院亦披衣。
应诏常翻译,修心出是非。
雪中疏磬度,林际晚风归。
蔬食常来此,人间护净稀。
清瘦的僧人每日只吃一餐,在幽静的院子里也披着袈裟。
曾应朝廷的诏令常常从事翻译工作,修养心性以超脱世间的是非纷争。
大雪中稀疏的磬声传来,傍晚时分,晚风吹拂着从林间归来。
我常常带着素食来到这里,只因人间像这样保持洁净的地方实在稀少。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其诗风清奇峭拔,多写个人生活和自然景物。
2. 上人:佛教中对有德行的僧人的尊称,后也泛指僧人。
3. 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寺院中常用以召集僧众或诵经时敲击。
4. 唐代僧人翻译: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朝廷对佛经翻译十分重视,常有僧人应诏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5. 山水田园诗派:姚合的此类诗作与山水田园诗派有相通之处,注重对自然景物和闲适生活的描写,表达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过稠上人院》是一首题咏寺院生活的诗作,诗人以拜访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稠上人的形象和寺院的清幽环境。开篇先写僧人,“清羸”“一饭”突出其生活的简朴,“闲院”“披衣”则体现其心境的闲适。接着写僧人的经历与修为,“应诏翻译”说明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学识,“修心出是非”则是其精神境界的体现,也是诗人所推崇的。然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寺院的环境,“雪中疏磬”“林际晚风”,声色结合,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最后,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常来此”表明他对这里的喜爱,“人间护净稀”则是对世俗的感叹,也反衬出寺院清净之地的可贵。整首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诗人对简单、清净生活的向往,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唐时期文人与佛教文化的紧密联系。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诗中营造的宁静氛围和诗人寄托的情感,感受平淡语言背后的深意。
全诗围绕“过稠上人院”这一主题,勾勒出一幅宁静清幽的寺院图景和一位超凡脱俗的僧人像。首联“清羸一饭师,闲院亦披衣”,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僧人清瘦的体态和简朴的生活,“闲院”点明环境的幽静,“披衣”则体现出僧人的从容自在。颔联“应诏常翻译,修心出是非”,既写出了僧人曾应诏翻译的经历,显示其学识不凡,又点出其修心的境界,超脱是非,深化了僧人的形象。颈联“雪中疏磬度,林际晚风归”,转入对寺院环境的描写,雪中磬声稀疏,晚风中僧人归来,营造出一种清冷、宁静的氛围,富有画面感。尾联“蔬食常来此,人间护净稀”,由景及情,表达了诗人对这里清净环境的喜爱,以及对人间少有如此洁净之地的感慨,寄托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意境深远,于平淡中见真味。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以及与僧道交往等内容,风格清新峻峭。此诗是姚合拜访稠上人所在寺院时所作,通过对寺院环境、僧人生活及自身感受的描写,反映出他对清净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中唐时期,社会相对动荡,文人往往在佛道思想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姚合也不例外,他常与僧人交往,这类诗作也体现了当时文人与僧道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