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姚合的《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这首诗的编号是11090,是一首典型的唐代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我们可以从“诗题”“内容”“内涵”三个层面逐步理解。
第一步:读懂诗题,明确核心对象
诗题很长,我们拆解一下:“和”是“应和”的意思,说明这首诗是姚合回应友人厉玄的作品;“厉玄侍御”是应和的对象,“侍御”是他的官职;“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是诗的主题,即厉玄先写了一首“题咏户部李相公在庐山西林草堂”的诗,姚合这首要“和”的就是这首诗。所以,诗题直接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友人唱和”,核心对象是“户部李相公”和他的“庐山西林草堂”。
第二步:逐联解读,理清内容脉络
我们按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逐联分析:
1. 首联“茅屋临江起,登庸复应期”:第一句写草堂的样子——“茅屋”说明简朴,“临江”说明位置开阔;第二句写草堂的主人李相公——“登庸”是说他被朝廷重用,“应期”是说他的重用恰逢其时。这一联把“草堂”和“主人”联系起来,告诉我们:李相公虽然身居高位,但隐居的地方很质朴,而且他的仕途是“顺时应势”的。
2. 颔联“遥知归去日,自致太平时”:这一联是诗人的推测和赞颂。“归去日”指李相公将来归隐草堂的时候,“遥知”说明诗人现在就能想到那一天;“自致太平时”是夸李相公——他凭自己的能力,能让天下达到太平。这一联既赞了李相公的“治世之才”,又暗含对他“功成归隐”的认可,符合古人“功成身退”的理想。
3. 颈联“幽药禅僧护,高窗宿鸟窥”:这一联转而写草堂的环境,是全诗最有画面感的部分。“幽药”是山里的草药,有禅僧守护,说明这里清幽又有禅意;“高窗”上有宿鸟偷偷看,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其实是写草堂很安静,连鸟都不怕人。这一联没有直接写人,却通过环境侧面烘托李相公的品格——他喜欢清幽、宁静的生活,和自然、禅意很亲近。
4. 尾联“行人尽歌咏,唯子独能诗”:最后一联回到“唱和”的主题。“行人尽歌咏”是说路上的人都在歌颂李相公,说明他的口碑好;“唯子独能诗”里的“子”指厉玄,姚合说“只有你能写出好诗来赞美他”,这既是夸厉玄的诗才,也呼应了题目里的“和厉玄侍御”,让整首诗的“唱和”逻辑闭环。
第三步:挖掘内涵,理解唐代文人的追求
这首诗不只是简单地“题草堂、赞人物”,还藏着唐代文人的共同追求:
一是“能力与品格的统一”:李相公既能“登庸致太平”(有治国能力),又能“茅屋临江居”(有淡泊品格),这是唐代文人推崇的“能兼济、能独善”的理想人格。
二是“友情与才华的共鸣”:姚合和厉玄通过“唱和诗”交流,既表达了对同一人物(李相公)的敬重,又互相肯定对方的才华(姚合夸厉玄“独能诗”),体现了唐代文人“以诗会友、以诗传情”的交游文化。
三是“自然与仕途的平衡”:草堂的“清幽”和李相公的“仕途”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唐代文人看来,好的官员既能在朝堂上治理天下,也能在山林间安放心灵,这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
总结
这首《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篇幅虽短,但层次清晰、情感真挚:既写了草堂的景,又赞了李相公的人;既回应了友人的诗,又传递了唐代文人的理想。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学到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还能了解唐代的官制、交游文化和文人的人生追求,是一首“小而精”的唐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