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多僻静,犹恐道相违。
只是夜深坐,那堪春未归。
嫩苔粘野色,香絮扑人衣。
纵有野僧到,终朝不话非。
闲居多僻静,犹恐道相违。
只是夜深坐,那堪春未归。
嫩苔粘野色,香絮扑人衣。
纵有野僧到,终朝不话非。
闲居在家,环境十分幽静偏僻,可还是担心与道的宗旨相违背。
只是在深夜里独自静坐,更难以忍受春天还没有归来。
嫩绿的苔藓沾染着野外的景色,带着香气的柳絮扑打在人的衣衫上。
即使有山野的僧人来访,整天也不会谈论是非之事。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闲适,多写山水田园和个人生活。
2. 酬答诗:古代文人之间相互赠答的诗歌,多用以表达友情、交流思想或传递问候,《酬田就》便是此类诗作。
3. 颔联、颈联:律诗通常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一般要求对仗,此诗中“只是夜深坐,那堪春未归”与“嫩苔粘野色,香絮扑人衣”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4. 诗歌意象:诗中的“嫩苔”“香絮”等意象,不仅描绘了景物,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通过景物抒情的手法。
《酬田就》是姚合一首颇具闲逸之风的酬答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围绕自己的闲居生活展开,从居住环境的僻静,到深夜静坐的感受,再到周边的景物,最后写与野僧的交往,层层递进,展现了闲居生活的全貌。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心境。首联的“犹恐道相违”,表现了诗人在闲适生活中不忘自省,这是一种对精神追求的坚守。颔联的“那堪春未归”,则让我们看到诗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有对自然时序变化的敏感与期盼。
颈联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嫩苔粘野色”中的“粘”字,将苔藓与野色紧密相连,仿佛苔藓是从野色中生长出来一般;“香絮扑人衣”的“扑”字,生动地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飞、与人相亲近的姿态,这两个动词的运用,让景物更具动感和生命力。
尾联通过与野僧“不话非”的交往,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清幽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向往超然物外、远离世俗纷争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将闲居生活的点滴描绘得细致入微,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传递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生活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首联“闲居多僻静,犹恐道相违”,既写出了闲居环境的安静偏僻,又透露出诗人对自身修行或处世原则的坚守,担心在安逸的生活中偏离正道,起笔便奠定了全诗恬淡而略带自省的基调。
颔联“只是夜深坐,那堪春未归”,转入对诗人情态的刻画。深夜静坐,本是闲居常态,而“那堪春未归”则增添了一丝怅惘,将闲适中的微妙心绪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并非全然平静,有对春光的期盼。
颈联“嫩苔粘野色,香絮扑人衣”,是对景物的细致描摹。嫩绿的苔藓、飘香的柳絮,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又充满野趣的画面,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营造出清幽的意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闲居环境的美好。
尾联“纵有野僧到,终朝不话非”,以与野僧交往的情景作结,进一步凸显了闲居生活的超脱。与僧人整日不谈是非,体现了诗人追求清净、远离世俗纷扰的心境,使全诗的闲逸情怀得到升华。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将诗人闲居生活的点滴与心境娓娓道来,韵味悠长。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酬田就》是一首酬答友人的诗作,从诗中描绘的闲居生活来看,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退居或隐居的状态,过着较为清静的生活。诗人通过对闲居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描写,向友人田就传递自己的生活境况与心境,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体味以及对超脱世俗是非的追求。由于相关史料记载有限,具体的创作时间及更详细的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但可以想见这是诗人在与友人交流过程中,有感而发创作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