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作镇古汧洲,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其一:将军镇守古老的汧洲,山水柔美春意盎然。清夜满城乐声飘散,行人难信此处是边疆。
其二:利箭调弓四镇兵强,胡人不敢向东侵扰。边境千里安宁无事,唯见平安烽火传捷报。
1. 平安火制度:唐代边境夜间举火报平安的军事通信举火报平安的军事通信系统
2. 中唐边塞诗风格转变:从盛唐的雄浑悲壮转向平和写实
3. 汧洲的地理重要性:陇山要冲,丝绸之路咽喉
诗人采用"以柔写刚"的手法,首篇极写边关春色与歌舞升平,暗衬守将治军有方;次篇直接描写军备森严,末句"平安火"三字举重若轻,将宏大主题凝练于日常景象。两组诗构成"军民同乐-武备震慑"的完整边防图景。
第一首以"水腻山春"的柔美意象颠覆传统边塞诗的肃杀感,通过"行人不信"的对比凸显边防稳固;第二首用"箭利弓调"展现军威,"平安火"的细节描写含蓄表达对和平的珍视。两首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
此诗作于中唐时期,当时吐蕃频繁侵扰西北边境。姚合通过描绘边关安宁景象,反映唐军有效防御的功绩,隐含对和平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