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藏岑色,天寒望即愁。
高斋何日去,远瀑入城流。
腊近溪书绝,灯残夜雪稠。
迩来相忆处,枕上苦吟休。
灌木丛中隐藏着山峦的青色,天气寒冷,望见便生愁绪。 高斋的主人何时离去?远处的瀑布声仿佛流入城中。 腊月临近,溪边的书信断绝;灯火将尽,夜雪愈发稠密。 近来最令人怀念之处,是在枕上苦苦吟诗终又停歇。
1. 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字,中二联对仗工整 2. 借景抒情:通过冬日山景抒发怀人之情 3. 虚实结合:"远瀑入城流"融合听觉想象 4. 时空对照:"腊近"与"灯残"形成时空双重意象 5. 诗眼:"愁"字统领全篇情感基调
此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 意象组合:灌木、高斋、远瀑、夜雪等意象构成完整的冬日画卷 2. 情感脉络:由望景生愁→牵挂隐者→孤寂自况→忆而不得 3. 对仗技巧:颔联"高斋"对"远瀑",颈联"腊近"对"灯残"工稳自然 4. 炼字艺术:"藏"字写山色若隐若现,"稠"字状雪密新颖独特 5. 结句特色:以"苦吟休"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怅惘
全诗以"愁"字为眼,通过四组意象层层递进: 首联以灌木藏山、天寒生愁奠定萧瑟基调; 颔联用"高斋""远瀑"的虚实相生,表现隐者超逸; 颈联"腊近""灯残"的时空对照,凸显孤寂之感; 尾联"枕上苦吟"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愁思完美交融。 诗中"藏""望""入""绝""稠"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使静态景物产生动态张力,体现了晚唐诗歌炼字精工的特点。
此诗作于唐代,作者周贺与一位隐居西峰的朋友交好。寒冬时节,诗人思念这位隐者,感怀其高洁品格与隐居生活,遂写下这首五言律诗。诗中既描绘了冬日山景的萧瑟,又表达了对友人书信断绝的牵挂,更透露出诗人自身在寒夜苦吟的孤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