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窗梦后忆归耕,水涉应多半月程。
幕府罢来无药价, 纱巾带去有山情。
夜随净渚离蛩语,早过寒潮背井行。
已让辟书称抱疾,沧洲便许白髭生。
僧窗梦后忆归耕,水涉应多半月程。
幕府罢来无药价, 纱巾带去有山情。
夜随净渚离蛩语,早过寒潮背井行。
已让辟书称抱疾,沧洲便许白髭生。
僧窗梦醒后忆起归乡耕种的愿望,水路跋涉恐怕需半月行程。
幕府辞去后无需再计较药价,纱巾随身带走的是对山野的深情。
夜晚随清澈水边远离蟋蟀鸣叫,清晨踏着寒潮背离故土前行。
已借病推辞朝廷征召,沧洲之地便任由白须自由生长。
1. 中唐隐逸诗的特点
2. "沧洲"意象的文化内涵
3. 唐代幕府制度与文人出路
4. 律诗对仗的时空转换技巧
5. 蟋蟀(蛩)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结构分析:首联点题,颔联叙事,颈联写景,尾联抒怀,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范
2. 艺术手法:"水涉"与"山情"的空间对照,"夜随"与"早过"的时间流动
3. 情感脉络:从思归(僧窗梦)到决归(幕府罢)再到安归(许白髭),展现完整的心理过程
全诗以"归"为眼,前两联通过"忆归耕""半月程""有山情"等意象层层递进归乡之思。颈联"离蛩语""背井行"以声景反衬孤独心境,尾联"白髭生"的洒脱与"称抱疾"的无奈形成张力。周贺善用淡墨写浓情,此诗将宦海沉浮与林泉之志浓缩于八句之中,体现中唐隐逸诗特有的清冷意趣。
此诗作于周贺晚年辞官归隐之际,通过送别友人石协律回归吴地,抒发自己挣脱官场束缚、向往山野闲适的情怀。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有隐逸之思,诗中"无药价""称抱疾"等句暗含对仕途的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