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协律归吴

周贺 〔唐朝〕

僧窗梦后忆归耕,水涉应多半月程。

幕府罢来无药价, 纱巾带去有山情。

夜随净渚离蛩语,早过寒潮背井行。

已让辟书称抱疾,沧洲便许白髭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僧窗梦醒后忆起归乡耕种的愿望,水路跋涉恐怕需半月行程。
幕府辞去后无需再计较药价,纱巾随身带走的是对山野的深情。
夜晚随清澈水边远离蟋蟀鸣叫,清晨踏着寒潮背离故土前行。
已借病推辞朝廷征召,沧洲之地便任由白须自由生长。

1. 中唐隐逸诗的特点
2. "沧洲"意象的文化内涵
3. 唐代幕府制度与文人出路
4. 律诗对仗的时空转换技巧
5. 蟋蟀(蛩)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 石协律:人名,具体生平不详,应为作者友人。
  • 僧窗:指寺院窗下,暗示作者曾寄居寺庙。
  • 幕府:古代将帅的府署,此处指代官场职务。
  • 辟书:朝廷征召的文书。
  • 沧洲:滨水之地,常指隐士居所。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结构分析:首联点题,颔联叙事,颈联写景,尾联抒怀,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范
2. 艺术手法:"水涉"与"山情"的空间对照,"夜随"与"早过"的时间流动
3. 情感脉络:从思归(僧窗梦)到决归(幕府罢)再到安归(许白髭),展现完整的心理过程

全诗以"归"为眼,前两联通过"忆归耕""半月程""有山情"等意象层层递进归乡之思。颈联"离蛩语""背井行"以声景反衬孤独心境,尾联"白髭生"的洒脱与"称抱疾"的无奈形成张力。周贺善用淡墨写浓情,此诗将宦海沉浮与林泉之志浓缩于八句之中,体现中唐隐逸诗特有的清冷意趣。

此诗作于周贺晚年辞官归隐之际,通过送别友人石协律回归吴地,抒发自己挣脱官场束缚、向往山野闲适的情怀。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有隐逸之思,诗中"无药价""称抱疾"等句暗含对仕途的疏离感。

作者信息
周贺

周贺,[唐],约唐穆宗长庆元年前后在世(即约公元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南乡,(全唐诗作南卿。此从唐才子传)东洛人(今四川广元西北)。生卒年均不详。初居庐山为浮屠,名清塞。后客南徐,又来少室、终南间。工近体诗,格调清雅,与贾岛、无可齐名。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姚合守钱塘,因往谒。合见其哭僧诗有云:“冻须亡夜剃,遗偈病中书”。大爱之,加以冠巾,复姓氏,更名贺。后亦不得志,往依名山诸尊宿自终。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古诗数量:96名句数量: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