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匝湓城岳壁青,白头僧去扫禅扃。
龛灯度雪补残衲, 山日上轩看旧经。
泉水带冰寒溜涩,薜萝新雨曙烟腥。
已知身事非吾道,甘卧荒斋竹满庭。
浪匝湓城岳壁青,白头僧去扫禅扃。
龛灯度雪补残衲, 山日上轩看旧经。
泉水带冰寒溜涩,薜萝新雨曙烟腥。
已知身事非吾道,甘卧荒斋竹满庭。
浪涛环绕着湓城,庐山的岩壁一片青翠,白发的僧人离去,回去打扫禅房的门。
佛龛前的灯火照着雪光,僧人正在缝补破旧的僧衣;山间的太阳升到窗上,他翻看旧日的经书。
泉水带着冰块,寒冷的水流得滞涩;薜荔和女萝经过新雨,清晨的烟雾中带着湿润的气息。
已经知道世事并非我所追求的道,甘愿静卧在荒凉的书斋,看庭院中长满修竹。
1. 湓城:古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唐代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城镇,也是文人墨客常提及的地方。
2. 禅扃:指禅房的门,在古诗中常用来代指禅房或僧人居住的地方,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唐诗的影响。
3. 衲:原指用多块布料缝补而成的衣服,后成为僧衣的别称,因僧人常穿补丁衣服,体现其苦修精神。
4. 薜萝:薜荔和女萝的并称,都是蔓生植物,常生长在山野之中,在古诗中常用来营造清幽、隐逸的意境。
5. 五言律诗:这首诗是典型的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送忍禅师归庐岳》是唐代诗人周贺的作品,通过送别忍禅师归山这一事件,展现了禅师的修行生活与精神追求。
从结构上看,诗歌层次分明。首联交代送别背景与禅师的去向;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禅师归山后的生活场景与周围环境,通过“补残衲”“看旧经”等日常细节,以及“寒泉”“薜萝”等自然景致,塑造出禅师安于清苦、潜心修行的形象;尾联则直接揭示禅师的心境,点出其对世俗之事的超脱和对禅修生活的甘之如饴。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白描,寥寥数笔便勾勒出鲜明的画面,如“龛灯度雪补残衲”一句,雪夜、孤灯、补衣的僧人,画面感极强,且于平淡中见深意。同时,诗歌情景交融,山间的清冷景致与禅师的孤寂修行相互映衬,使诗人对禅师的赞赏之情自然流露。
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文人与僧人的交往情况,以及佛教文化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淡泊宁静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以送别为缘起,却将重心放在对忍禅师归山后生活的想象与描绘,营造出清幽孤寂的禅意氛围。
首联“浪匝湓城岳壁青,白头僧去扫禅扃”,以景起笔,浪绕湓城、岳壁青翠的壮阔景象与白头僧归去扫禅门的细节形成对比,既点明送别地点与对象,又暗示禅师归山是返回宁静的精神家园。
颔联“龛灯度雪补残衲,山日上轩看旧经”,细致描绘禅师的日常:雪夜灯下定补残衣,白日临窗翻阅旧经,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尽显其安于清苦、潜心修行的心境,画面静谧而富有禅趣。
颈联“泉水带冰寒溜涩,薜萝新雨曙烟腥”,转写山间景致,寒泉带冰、水流滞涩,新雨之后、薜萝烟生,字字写景,却处处透着清寒孤寂之气,与禅师的修行环境相契合,也烘托出其超然物外的心境。
尾联“已知身事非吾道,甘卧荒斋竹满庭”,直抒胸臆,点出禅师对世事的超脱,甘愿在满庭修竹的荒斋中安身,既是对禅师心境的揭示,也饱含诗人对这种淡泊境界的赞赏。
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清幽,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一位高僧的修行生活与精神境界,富有感染力。
周贺是唐代诗人,以五言律诗见长,与僧人交往较多,其诗作常涉及禅意与山水。此诗题为“送忍禅师归庐岳”,可知是诗人送别忍禅师返回庐山时所作。庐山是佛教圣地,多有高僧隐居修行,忍禅师返回庐山,应是回到其修行的禅院。诗人通过描绘禅师归山后的生活情景,表达对禅师归隐修行的理解与赞许,也可能寄寓了自己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