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生寒色,高亭发远心。
雁来疏角韵,槐落减秋阴。
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
谁知潇洒意,不似有朝簪。
云水生寒色,高亭发远心。
雁来疏角韵,槐落减秋阴。
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
谁知潇洒意,不似有朝簪。
云气和水面都带上了寒冷的色调,站在高高的亭子上,引发了悠远的思绪。
大雁飞来,稀疏的号角声在回荡;槐树的叶子飘落,秋日的浓荫也随之减少。
隔着石头坐着品尝香茶,面对着山抱着琴瑟吟诵。
谁能理解这种潇洒自在的意趣,不像那些戴着官帽的人(被官场束缚)。
1. 郎中:古代官名,始于战国,后世沿置,职权有所不同,唐代郎中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2. 颔联、颈联: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
3. 借代手法:诗中“朝簪”以官员的服饰部件代指官场或官职,使表达更形象简洁。
4. 晚唐诗歌特点:部分晚唐诗人的作品倾向于描写山水田园、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郑巢此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秋日陪姚郎中登郡中南亭》是一首充满秋日闲情逸致的律诗。我们先从题目入手,了解到这首诗是诗人在秋日陪同姚郎中登亭所作,这为我们理解诗的内容提供了背景。
开篇两句描绘了秋日里云水间的寒意,以及登高亭所引发的悠远思绪,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接着,诗人选取了大雁、号角声、飘落的槐叶等秋日元素,勾勒出一幅萧瑟又不失疏朗的秋景图,对仗的句式让诗句更富节奏感。
而后两句转入写人与友人品茶、吟瑟的活动,生动地展现了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种潇洒生活的喜爱,以及与官场生活的对比,让我们体会到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留意其中的对仗技巧、借代手法,以及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首联“云水生寒色,高亭发远心”,开篇即点出秋日的清冷氛围,云水间的寒意与高亭引发的悠远心境相呼应,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雁来疏角韵,槐落减秋阴”,通过“雁来”“槐落”等秋日典型意象,配以“疏角韵”,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秋日的萧瑟与疏朗,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颈联“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转入人物活动描写,诗人与友人隔着石头品茶,对着山抱瑟而吟,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超脱尘俗的生活场景,画面感极强。
尾联“谁知潇洒意,不似有朝簪”,直抒胸臆,点出这种潇洒自在的意趣不同于官场的束缚,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升华了全诗的主旨。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秋日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传达出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的情怀。
郑巢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写山水隐逸之情。此诗从题目可知,是秋日里诗人陪同姚郎中登上郡中的南亭时所作。当时可能是诗人与友人在公务之余,一同游赏景物,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潇洒自在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