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锡与袈裟,灵山笑暗霞。
泉痕生净藓,烧力落寒花。
高户闲听雪,空窗静捣茶。
终期宿华顶,须会说三巴。
竹锡与袈裟,灵山笑暗霞。
泉痕生净藓,烧力落寒花。
高户闲听雪,空窗静捣茶。
终期宿华顶,须会说三巴。
手持竹杖披袈裟,灵山晚霞含笑迎。
泉边苔痕新绿净,野火余烬落寒英。
高檐闲坐听飞雪,空窗静默煮茶声。
终将长居华顶处,巴蜀禅机细论明。
1. 锡杖:僧侣游方时振环发声的法器,有惊退毒虫的实用功能
2. 三巴地域: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三,后成为蜀地代称
3. 捣茶法:唐代主流饮茶方式,陆羽《茶经》有详细记载
4. 华顶:可能指天台山华顶峰,佛教天台宗重要道场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重维度:
① 空间转换:从行装(竹锡袈裟)到山景(灵山寒花),最终升华为精神归宿(华顶)
② 感官交响:视觉(霞/藓)、触觉(寒)、听觉(雪/茶)的多重感知交织
③ 禅意表达:"闲听""静捣"等动作描写,体现"平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
诗中"落寒花"与"听雪"的意象组合,暗含《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的哲学意味。
全诗以"物象禅机"为特色:
1. 首联"笑暗霞"拟人笔法,赋予灵山佛性
2. 颔联"泉痕""烧力"对仗精妙,动静相生
3. 颈联"听雪""捣茶"以声写静,禅意盎然
4. 尾联"三巴"呼应蜀地佛教传统,彰显文化底蕴
诗中"竹锡""袈裟""华顶"等意象群构建出完整的修行者形象,体现唐代诗僧"万法皆空"的哲学思考。
此诗作于郑巢晚年隐居时期。当时著名诗僧象上人结束长安讲经返回蜀地,诗人以简净笔触勾勒山居禅境,既表达对象上人修行境界的钦慕,亦寄托自身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中唐时期佛教兴盛,文人诗中常见"诗禅互证"的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