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骐骥长鸣

章孝标 〔唐朝〕

有马骨堪惊,无人眼暂明。

力穷吴坂峻,嘶苦朔风生。

逐逐怀良御,萧萧顾乐鸣。

瑶池期弄影,天路拟飞声。

皎月谁知种,浮云莫问程。

盐车今愿脱,千里为君行。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这匹骏马的骨骼令人惊叹,却无人能暂时赏识它的非凡。
它力竭于陡峭的吴坂,嘶鸣声在凛冽的北风中更显凄苦。
它渴望被优秀的御者驾驭,萧萧马鸣中透出欢愉。
期待在瑶池边留下身影,向往在天路上飞驰嘶鸣。
谁知晓它如皎月般高洁的品性?浮云般的际遇不必追问。
如今它只愿摆脱盐车的劳役,为君驰骋千里。

省试诗特征 骐骥意象 唐代科举制度 咏物言志手法 千金买骨典故

  • 骐骥: 千里马,喻指贤才。
  • 马骨堪惊: 化用"千金买骨"典故,强调良马难得。
  • 吴坂: 古地名,以地势险峻著称。
  • 盐车: 运盐的重车,喻指人才被埋没。
  • 瑶池: 神话中西王母居所,象征理想境界。

本诗需重点把握:1) 应试诗"颂圣求仕"的双重性,既展示才学又隐含诉求;2) "马意象"在唐诗中的多重象征,既是贤士自喻,也暗含对政治清明的期待;3) 尾联转折的艺术,从困顿到昂扬,体现士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可对比韩愈《马说》理解唐代"伯乐情结"的深层文化心理。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以骐骥喻才士。前四联通过"力穷""嘶苦"等意象,刻画贤才困顿之状;后四联以"瑶池""天路"展现远大抱负。尾联"盐车今愿脱"直抒胸臆,表达渴望遇明主、展才华的强烈愿望。对仗工整,用典自然,情感由抑到扬,展现唐代应试诗的典型特征。

此诗为唐代省试(科举考试)诗题作品。诗人借骐骥自喻,通过描写良马困于盐车、渴望伯乐的境遇,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仕途的期待,反映了唐代士人科举应试时的普遍心态。

作者信息
章孝标

章孝标(791—873年),唐代诗人,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诗人章碣之父。李绅镇守扬州时,于宴集上,以“春雪”命题赋诗。章孝标下笔立就:“六出飞花处处飘,粘窗著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销。”满座皆惊服。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由长安南归,先寄友人一书,其中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踌躇满志之状跃然纸上。适为李绅所见,作诗批评:“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大惭拜谢赐教。太和年间曾为山南道从事,试大理寺评

古诗数量:73名句数量: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