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长安城里的富贵人家惋惜春天将尽,争先恐后地观赏率先开放的紫牡丹。
另外有像玉杯一样的白牡丹承接着清冷的露水,却没有人起身到月光下去欣赏它。
1. 这首诗是唐代咏物诗的代表作之一,咏物诗通常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牡丹比作“玉杯”,使白牡丹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3.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色,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倾向。
4. 牡丹在唐代是非常受推崇的花卉,被誉为“花中之王”,成为许多诗人吟咏的对象。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它主要讲了长安的富贵人家在春天快结束时,都去争相观赏早早开放的紫牡丹,而那像玉杯一样承接着凉露的白牡丹,却没人在月光下欣赏。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两种牡丹不同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俗追捧艳丽、忽视清雅的不满。大家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唐代社会比较崇尚奢华,人们的审美也更偏向于艳丽的事物,这就使得白牡丹的高洁难以被发现和欣赏。
在艺术手法上,对比和比喻的运用很巧妙。对比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两种牡丹的不同待遇,而比喻则让白牡丹的形象更鲜活。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些手法如何为表达诗人的情感服务,同时也可以思考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紫牡丹和白牡丹的境遇进行鲜明对比。前两句描绘了长安豪贵们对紫牡丹趋之若鹜的场景,“争赏”二字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追捧之情,体现出紫牡丹的受宠。后两句则转向白牡丹,“玉杯承露冷”的比喻既写出了白牡丹的洁白素雅,又点出其所处环境的清冷,而“无人起就月中看”则凸显了它的无人问津。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不仅是在写牡丹,更是借牡丹寄托情怀,暗讽了世俗之人只看重外在的艳丽与名贵,而忽略了内在的高洁与清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对高洁品质无人赏识的惋惜。全诗语言简洁,意境鲜明,寓意深刻。
裴潾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上崇尚奢华,长安城中的达官显贵们对牡丹极为喜爱,尤其是颜色艳丽、更为名贵的紫牡丹等品种备受追捧。诗人可能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看到白牡丹虽清丽脱俗却无人赏识的情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借此表达对世俗审美偏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