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

蒋防 〔唐朝〕

退迹依三径,辞荣继二疏。

圣情容解印,帝里许悬车。

已去龙楼籍,犹分御廪储。

风泉输耳目,松竹助玄虚。

调护心常在,山林意有馀。

应嗤紫芝客,远就白云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隐退闲居依靠着那归隐者的家园,辞去荣华富贵追随两位疏广疏受的脚步。

圣上恩准允许解下官印,在京城之中获准辞官退休。

已经从朝廷的官籍中除名,还能分得朝廷粮仓的储备。

风声与泉声传入耳目,青松和翠竹有助于体悟玄妙虚空的境界。

对世事的关怀之心始终存在,寄情山林的意愿十分浓厚。

大概会嘲笑那些采紫芝隐居的人,何必远远地去到白云深处居住呢。

1.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三径""二疏""悬车""紫芝客"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2. 意象:"风泉""松竹""白云"等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用于表现归隐生活和清幽环境的典型意象。

3. 诗歌结构:此诗为五言律诗,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体现了唐代律诗的典型特征。

4. 古代归隐文化:诗歌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官场之外追求闲适生活、寄情自然的归隐文化现象。

  • 退迹:隐退,不再参与世事。
  • 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 辞荣:辞去荣华富贵,指辞官。
  • 二疏:指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同时辞官归乡,被后世视为功成身退的典范。
  • 圣情:圣上的情意、恩准。
  • 解印:解下官印,指辞官。
  • 帝里:京城。
  •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悬车。后指辞官退休。
  • 龙楼籍:指朝廷的官籍,龙楼代指朝廷。
  • 御廪储:朝廷粮仓的储备,指朝廷的俸禄或赏赐。
  • 玄虚:玄妙虚空的境界,这里指道家的思想境界。
  • 调护:本指调养护理,这里指对世事的关怀。
  • 紫芝客:指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他们隐居不仕,采紫芝而食,后泛指隐士。

这首《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是蒋防为赞美友人杜宾客归隐生活而作。开篇通过典故,将杜宾客的归隐与古代贤士联系起来,表明其选择的高尚。接着讲述朝廷对他的恩遇,说明他并非失意退隐,而是功成身退。随后描绘其幽居的环境,风声泉鸣、青松翠竹,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展现出归隐生活的美好。最后一句通过对比,强调杜宾客的归隐境界更高,不必像古代隐士那样遁入深山,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就能享受自然之趣,同时仍心怀世事。整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也流露出对这种兼顾闲适与关怀世事的生活态度的认同,让我们感受到唐代文人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全诗围绕杜宾客的幽居展开,首联以"三径"和"二疏"点明其归隐的选择,将其与古代贤士相比,奠定了赞扬的基调。颔联写朝廷对其辞官的恩准,既体现了杜宾客曾受朝廷器重,也为其归隐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从侧面烘托其声望。颈联转向幽居的环境与生活,"风泉""松竹"等意象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展现出归隐生活的惬意与超脱。尾联以"嗤紫芝客"的对比,突出杜宾客虽归隐却无需远遁,在靠近京城之地便能享受山林之乐,更显其心境的通达与自足。全诗语言凝练,用典恰当,既赞美了友人的选择,也表达了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欣赏。

蒋防是唐代文学家,其生活的时代官场复杂。此诗是为友人杜宾客的新丰里幽居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杜宾客应是一位辞官归隐的官员,蒋防通过这首诗描绘其幽居生活,赞扬其退隐的选择,同时也可能寄寓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当时社会上,文人对于归隐与出仕常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此诗反映了其中一种推崇功成身退、享受山林之乐的观念。

作者信息
蒋防

蒋防,唐代文学家,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约公元792年生,唐义兴(宜兴古名)人。出身于义兴(宜兴)蒋氏望族。年少时聪慧好学。青年时才名就播扬远近。他的父亲有位朋友想试试他的才华,以《秋河》为题要他作赋。他思索片刻,援笔立就。父友见了,啧啧称赞。对赋中有一偶句,尤为赞赏。“连云梯以回立,跨星河而径度。”成为一时传诵的名句。蒋防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至长安,与李绅相识,李绅久闻蒋防才名,以《鞴上鹰》为题,命他吟诗,蒋防稍一思索,口占七绝一首。其中有“几欲高飞天上去,何人为解绿丝涤。”李绅击节赞赏。向朝廷举荐。朝廷任命蒋防为司封郎中,知制诰。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 长庆二年(822),在牛(僧...

古诗数量:12名句数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