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
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
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
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
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
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
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
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
太白山中的寺庙里,禅师居住在最高的地方。
猎人偷走了佛前的灯火,栎鼠在禅床上嬉戏。
禅定时间长久,衣裳上积满了灰尘;出行稀少,小路旁的野草疯长。
有谁会来询问佛法呢?只见夕阳从树梢缓缓落下。
1. 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顾况之子,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情,风格清新自然。
2. 太白山:位于陕西省,是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较高,风景秀丽,历史上是道教、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3. 禅定: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指通过静坐敛心,达到身心安宁、观照真理的境界。
4. 律诗:这首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
5. 以动衬静: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颔联通过猎人、栎鼠的动态,反衬出寺庙的宁静,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寄太白无能禅师》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五言律诗,诗人顾非熊通过对太白山寺中无能禅师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清幽孤寂的禅修画面。
开篇先交代了禅师所处的环境——太白山的寺庙,且居于“最上方”,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高远,更象征着禅师精神境界的超脱。接着,诗人选取了“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这些看似破坏宁静的举动,在诗中却反而让我们感受到寺庙的寂静,因为只有在极度安静的环境中,这些细微的动静才会被察觉,同时也体现了禅师生活的自然与本真,外界的干扰并未影响他的修行。
“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进一步刻画了禅师的修行状态,长时间的禅定让衣服积满灰尘,很少出行使得小路长满野草,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禅师专注于内心修行,不被外界琐事所扰的品格。最后一句“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以夕阳西下的景象收尾,带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感,却也正是这种孤寂,凸显了禅师修行的纯粹与坚守,不问世俗纷扰,只与自然相伴,在宁静中追求佛法的真谛。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通过对日常景象的描绘,将禅师的形象和禅修的境界巧妙地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唐代禅林生活的独特韵味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深刻体悟。
这首诗以简洁而传神的笔触,勾勒出无能禅师在太白山的修行生活,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
首联“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点明地点与人物居所,“最上方”既写出了禅师居住位置的高远,也暗示了其超脱尘世的心境。
颔联“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以动衬静,猎人偷火、栎鼠戏床这些细微的动态场景,更凸显出寺庙的寂静以及禅师生活环境的自然淳朴,也从侧面反映出禅师对外在事物的淡然。
颈联“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通过“衣尘积”“径草长”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禅师潜心禅定、与世隔绝的状态,体现出其专注于修行、不重外物的品格。
尾联“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以问句收尾,带着一丝淡淡的孤寂,夕阳西下的景象更添苍茫之感,既写出了禅师鲜有人问津的境况,也暗含着对这种纯粹修行生活的肯定,余味悠长。
顾非熊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抒发隐逸情怀和对山水禅林的感悟。从诗题及内容来看,这首诗是作者寄给在太白山修行的无能禅师的作品。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着对禅林生活的关注,而太白山作为佛教修行的胜地之一,吸引了不少僧人在此隐居修行。作者通过对禅师生活环境和状态的描绘,表达对这种超然物外的禅修生活的观察与感触,具体的创作契机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可以推测是作者与禅师有所交往或对其修行生活有所了解后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