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行几折,凝棹宿汀沙。
角断孤城掩,楼深片月斜。
夜桥昏水气,秋竹静霜华。
更想曾题壁,凋零可叹嗟。
碧溪行几折,凝棹宿汀沙。
角断孤城掩,楼深片月斜。
夜桥昏水气,秋竹静霜华。
更想曾题壁,凋零可叹嗟。
碧绿的溪流蜿蜒曲折,行船途中多次转弯,停下船桨在水边的沙洲过夜。
号角声中断,孤独的城池大门紧闭,高楼深处,一弯残月斜挂天空。
夜晚的桥梁笼罩在昏暗的水汽之中,秋天的竹子静静地覆着一层霜花。
更是想起曾经在墙壁上题过的诗,如今字迹凋零,真令人感叹惋惜。
1.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其诗多写山水田园、边塞风光和咏史怀古等内容,风格清新俊逸,语言通俗自然。
2. 旅次诗: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题材,主要描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往往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孤寂之感或对人生的思考。
3. 律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角断孤城掩,楼深片月斜”和“夜桥昏水气,秋竹静霜华”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4. 意象:诗中“碧溪”“孤城”“片月”“夜桥”“秋竹”“霜华”等意象,共同构成了凄清孤寂的秋夜图景,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5.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绘上饶溪畔的秋夜景色,将自己的孤寂、感慨等情感融入其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祜的《旅次上饶溪》。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基本情况,它是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留宿上饶溪的所见所感。
先看诗的题目,“旅次上饶溪”告诉我们诗人是在旅途中停留在上饶溪这个地方。接着读诗句,首联写诗人沿着碧绿的溪流行船,溪流蜿蜒,之后停在沙洲过夜,这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行程和住宿地点。
颔联和颈联是写景的重点。“角断孤城掩,楼深片月斜”,号角声停了,城池关了,月亮斜挂在高楼深处,这些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寂静和荒凉。“夜桥昏水气,秋竹静霜华”,夜晚的桥被水汽笼罩,秋竹上有霜花,画面很清幽,也带着一丝寒意。这些景色的描写,其实都寄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心情。
最后看尾联,“更想曾题壁,凋零可叹嗟”,诗人由眼前的景色想到了过去在这里题过的诗,现在字迹都模糊了,不禁感叹起来。这里诗人不仅是在感叹字迹的凋零,更是在感叹时光过得快,事物变化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感受五言律诗的格律美和意境美。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饶溪畔的秋夜景色,情景交融,充满了孤寂凄凉之感。
首联“碧溪行几折,凝棹宿汀沙”,写诗人乘舟沿碧绿的溪流而行,溪水蜿蜒曲折,诗人停下船在沙洲过夜,交代了行程和住宿环境,为下文的写景抒情铺垫。
颔联“角断孤城掩,楼深片月斜”,从听觉和视觉入手,号角声断,孤城紧闭,高楼深处斜挂着一弯残月,营造出一种寂静、荒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之感。
颈联“夜桥昏水气,秋竹静霜华”,继续写景,夜晚的桥梁被昏沉的水汽笼罩,秋天的竹子上静静地凝结着霜花,画面清幽而略带寒意,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清,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
尾联“更想曾题壁,凋零可叹嗟”,由景生情,诗人想起曾经在壁上题过的诗,如今字迹凋零,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将旅途中的孤寂与对往昔的追忆结合起来,情感更为深沉。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和自身经历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绪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张祜是唐代诗人,一生仕途不畅,多漫游各地。此诗题为“旅次上饶溪”,可知是诗人在旅途中经过上饶溪时所作。从诗中描绘的秋夜景色和对往昔题壁的感慨来看,可能是诗人漂泊途中,在一个秋夜留宿上饶溪畔,触景生情,抒发了旅途的孤寂以及对时光流逝、事物变迁的感叹。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羁旅漂泊的状态,内心充满了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