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年尚少,华发近相侵。
不是流光促,因缘别恨深。
怜君成苦调,感我独长吟。
岂料清秋日,星星共映簪。
贾生年尚少,华发近相侵。
不是流光促,因缘别恨深。
怜君成苦调,感我独长吟。
岂料清秋日,星星共映簪。
我如同当年的贾谊,年纪还不算大,可是白发已渐渐逼近、侵上了鬓角。
这并非是时光流逝得过于急促,而是因为离别的愁恨太过深沉。
怜爱你写出这般凄苦的诗调,也触动了我独自长久吟咏感慨。
何曾想到在这清冷的秋日里,你我都已鬓发星星,相互映照着头簪。
1. 唱和诗:这是一首唱和诗,唱和是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唱和诗多为朋友之间,依据对方的诗意或韵脚进行创作。
2. 用典:诗中“贾生”一词运用了典故,以贾谊自比,既点出自己年少有才的类似经历,又借贾谊的人生境遇增添了诗歌的内涵。
3. 意象:“华发”“清秋日”是诗中的重要意象。“华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清秋日”则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悲戚的情感。
4. 对仗:诗中颔联“不是流光促,因缘别恨深”和颈联“怜君成苦调,感我独长吟”在句式上具有对仗的特点,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这是一首张祜回应友人的唱和诗,核心围绕着“华发”展开,抒发了诗人对时光、人生以及友情的感慨。
首联“贾生年尚少,华发近相侵”,诗人以贾谊自比,说自己年纪还不算大,可白发却悄悄长了出来。这里用贾谊的典故,不仅是说自己和贾谊一样年少有才,更可能暗含着像贾谊一样有着怀才不遇或人生不如意的境遇,所以才会早早生出白发,这一句就把那种岁月不饶人的无奈感写出来了。
接着看颔联“不是流光促,因缘别恨深”,这两句是在解释白发早生的原因。诗人说不是时光过得太快,而是因为心中有深深的离别的愁恨。这就把白发和情感联系起来了,让我们知道诗人的愁绪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有具体缘由的,也让诗歌的情感更加浓厚。
颈联“怜君成苦调,感我独长吟”,这里转到了友人身上。诗人说看到友人写的诗那么凄苦,自己心里也很怜惜,同时也被深深触动,忍不住长久地吟咏感慨。这体现了诗人和友人之间是有共同的情感体验的,他们能够理解彼此的心境,这就是友情在诗歌中的体现。
最后是尾联“岂料清秋日,星星共映簪”,在清冷的秋天里,诗人没想到自己和友人都已经有了花白的头发,两人的白发映照着头上的簪子。这一句既写出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也有一种和友人同处此境的复杂情感,有无奈,但也有因为彼此相伴而产生的一丝安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白发的描写,把个人的愁绪、对友情的珍视都表达得很真切,语言虽然不华丽,但情感却很饱满,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华发”展开,将个人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情感巧妙融合。首联以贾谊自比,“年尚少”与“华发近相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白发早生带来的失落与悲凉,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深入探究白发早生的原因,“不是流光促,因缘别恨深”,否定了时光急促的表层原因,点出深层是“别恨深”,将白发与情感愁绪相联系,使诗意更加深刻。
颈联转向友人,“怜君成苦调,感我独长吟”,既表达了对友人诗作凄苦的怜惜,也写出了自己被触动后长久吟咏的状态,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使诗歌从个人感慨扩展到与友人的互动。
尾联“岂料清秋日,星星共映簪”,以秋日为背景,描绘出两人都已鬓发花白、相互映照的场景,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有与友人同处此境的些许慰藉,余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友情巧妙结合,读来令人动容。
这首诗是张祜在乙丑年,因自己开始出现白发而心生悲戚,继而回应友人武蕴之的诗作。从诗中内容来看,诗人当时虽年纪不算很大,却已生出白发,这引发了他对时光和人生的感慨。同时,诗中提及“别恨深”,可能暗示了诗人与友人或亲人之间存在着离别的愁绪,这种情感与白发带来的岁月流逝之感相互交织,促成了这首诗的创作。此诗是诗人与友人唱和之作,体现了彼此间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