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杭州孤山寺

张祜 〔唐朝〕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楼台高高地矗立在青翠的小山巅,一条小径一直延伸到湖心。

即使不下雨,山峦也总是湿润的;没有云彩,水面也自然显得幽暗。

断桥上布满了荒凉的苔藓,显得十分湿滑;空旷的庭院里,落花堆积得很深。

仍然记得西窗下的那轮明月,寺院的钟声回荡在北边的树林中。

1. 张祜是唐代诗人,其作品题材广泛,以宫词和山水诗较为著名。

2. 孤山寺是杭州西湖历史上的著名寺庙,因位于孤山而得名,是文人雅士常聚会的场所。

3. 唐诗中常见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本诗便是通过对孤山寺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宁静。

4. 律诗通常讲究对仗,本诗颔联“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和颈联“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均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5. 诗中的“钟声”在古典诗词中常带有禅意或宁静的象征意义,本诗中钟声回荡在北林,进一步烘托了孤山寺的清幽氛围。

  • 孤山寺:位于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寺庙,历史悠久,为西湖著名古迹之一。
  •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以宫词著名,其诗风清丽俊爽。
  • 碧岑:青翠的小山。岑,小而高的山。
  • 一径:一条小路。
  • :湿润。
  • :幽暗、阴暗。
  • 断桥:这里指孤山寺附近的桥,可能因年久失修或位置特殊而得名。
  • 荒藓涩:荒凉的苔藓使得桥面湿滑。涩,不光滑、湿滑。
  • 空院:空旷的庭院。
  • 犹忆:仍然记得。
  • 北林:北边的树林。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它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一首描绘孤山寺景色的诗作。

从诗句来看,诗人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孤山寺的风貌。开头两句先写孤山寺的整体环境,楼台在青山上矗立,小径延伸到湖心,让我们对孤山寺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接着,诗人描绘了这里独特的山水景象,不下雨山也湿润,没云彩水也幽暗,体现了此地山水的灵秀。然后,诗人将目光投向寺内的具体景物,断桥上的苔藓、空院里的落花,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寺院的清幽古朴。最后,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曾经的回忆,西窗的明月、北林的钟声,把我们带入到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中。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运用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通过对孤山寺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这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的对仗句也很有特点,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也是律诗的一大特色。另外,了解孤山寺的背景和张祜的生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山水诗的魅力,体会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感悟。

这首诗描绘了杭州孤山寺的清幽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深远的意境。

首联“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开篇点出孤山寺的地理位置,楼台高耸于青山之上,一条小径蜿蜒至湖心,勾勒出孤山寺的整体轮廓,给人以开阔之感。

颔联“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对仗工整,写出了孤山寺周围环境的独特之处。即使没有下雨,山峦也总是湿润的;没有云彩,水面也自然幽暗,尽显山水的灵秀之气,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颈联“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选取断桥和空院两个具体场景,细致描绘了寺中景色。断桥上的荒藓、空院里堆积的落花,都透露出一种幽静、古朴之感,也暗示了寺院的清幽和人迹罕至。

尾联“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由景入情,转入回忆。诗人回忆起曾在西窗下欣赏明月,耳边回荡着北林传来的钟声,将景与情巧妙结合,余味悠长,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孤山寺宁静夜景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语言清丽,写景细腻,情景交融,将孤山寺的清幽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张祜是唐代中后期的诗人,一生仕途不顺,多漫游各地,寄情山水。杭州孤山寺是当时西湖的重要景点,风景清幽,文人墨客常在此题诗咏怀。张祜游历至杭州,探访孤山寺,被这里宁静清幽的景色所打动,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对孤山寺景色的赞美和内心的感慨。

作者信息
张祜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古诗数量:395名句数量: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