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普贤寺

张祜 〔唐朝〕

何人知寺路,松竹暗春山。

潭黑龙应在,巢空鹤未还。

经年来客倦,半日与僧闲。

更共尝新茗,闻钟笑语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谁知道通往普贤寺的道路?茂密的松竹遮蔽了春天的山峦。

深潭墨黑,想必神龙依然栖息其间;鹤巢空空,仙鹤尚未归来。

常年在外漂泊的游子早已疲倦,难得有半日时光与僧人一同闲适。

更与僧人一同品尝新茶,在钟声中欢声笑语不断。

1. 张祜,唐代诗人,以宫词、山水诗著称,其诗风清丽俊爽。

2. 普贤寺,以佛教菩萨普贤命名,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3.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松竹”常象征坚韧、高洁;“龙”象征祥瑞、神秘;“鹤”象征长寿、高洁;“钟声”在寺庙诗中常营造宁静、肃穆的氛围。

4. 律诗的结构: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

  • 普贤寺:寺庙名称,普贤是佛教中的菩萨。
  • :遮蔽,使昏暗。
  • 潭黑:指潭水幽深呈黑色。
  • 龙应在:推测龙可能在里面,带有一种想象。
  • 巢空鹤未还:鹤的巢穴空着,鹤还没有回来。
  • 经年:常年,多年。
  • 来客倦:指前来的游子感到疲倦。
  • 僧闲:僧人的闲适生活。
  • 新茗:新采制的茶叶。
  • :寺庙里的钟声,常用来报时或召集僧人。

《题普贤寺》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普贤寺的幽静环境和诗人在此处的闲适体验。

开篇通过问句引出普贤寺的位置,“松竹暗春山”既写出了山路的隐蔽,也展现了春天山林的繁茂。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寺周的自然景观,“潭黑龙应在,巢空鹤未还”充满了想象,让景色更具灵性。随后转入对自身感受的描写,“经年来客倦”道出了漂泊的疲惫,而“半日与僧闲”则体现了在寺庙中获得的片刻安宁。最后以“更共尝新茗,闻钟笑语间”的温馨场景作结,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僧人之间的和谐氛围。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意,通过对景物和场景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寺庙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联“何人知寺路,松竹暗春山”,以问句起笔,点出普贤寺地处偏僻,只有茂密的松竹遮蔽的山路可通,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

颔联“潭黑龙应在,巢空鹤未还”,通过对深潭和鹤巢的描写,赋予寺庙周边环境神话色彩,神龙、仙鹤都是吉祥、高洁的象征,增添了寺庙的空灵之感。

颈联“经年来客倦,半日与僧闲”,由景及人,写出常年漂泊的游子内心的疲惫,与僧人的闲适形成对比,流露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羡慕。

尾联“更共尝新茗,闻钟笑语间”,描绘了与僧人一同品尝新茶,在钟声中欢声笑语的场景,将闲适、惬意的氛围推向高潮,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张祜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涉及山水、寺庙等题材。此诗是他游览普贤寺时所作,通过对寺庙周边环境、寺内情景的描绘,表达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当时社会,文人墨客常游历名山大川、古寺禅院,一方面躲避尘世喧嚣,另一方面寻求心灵的慰藉,张祜这首诗也反映了这种文人风尚。

作者信息
张祜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古诗数量:395名句数量: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