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逢商洛口,知尔坐南塘。
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
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
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
近逢商洛口,知尔坐南塘。
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
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
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
最近在商洛口相遇,得知你居住在南塘。
草盖的楼阁对着涨满的春水,柴门遮掩着夕阳。
跟着蜜蜂去收取野蜂蜜,追寻麝香采集天然的香气。
更回忆起前年醉酒的情景,松花落满了石床。
1.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以宫词著名,其诗风清丽俊爽。
2. 商洛: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东南部,因地处商山、洛水之间而得名,是古代隐士常居之地。
3. 隐居文化:在中国古代,一些文人因仕途失意、厌恶官场黑暗或向往自然等原因,选择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隐居文化,这首诗便是对这种文化的体现。
4. 意象:诗中的“春水”“夕阳”“蜂”“麝”“松花”“石床”等都是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寄题商洛王隐居》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给隐居在商洛的王姓友人的一首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首联告诉我们诗人在商洛口遇到了友人,知道了他住在南塘。接下来的两联具体描绘了友人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草阁依着春水,柴门迎着夕阳,这样的环境宁静而优美;友人跟着蜜蜂采野蜜,追寻麝香,生活充满了自然的趣味。最后一联,诗人回忆起前年和友人一起醉酒的情景,松花落在石床上,充满了惬意。
从情感上看,诗人通过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这种闲适、宁静生活的欣赏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在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了多个意象,将隐居生活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来,语言简洁却富有表现力,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远离尘嚣的美好。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的隐居文化,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闲适的隐居画面。首联点明与友人相遇的地点和友人的居所,交代背景。颔联“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通过草阁、春水、柴门、夕阳等意象,描绘出居所周围的优美环境,动静结合,画面感极强。颈联“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具体描写友人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田园气息和自然乐趣,展现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尾联“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由眼前的情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营造出悠远的意境,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将隐居生活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祜是唐代诗人,一生仕途不顺,曾漫游各地,对隐居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向往。此诗是他寄给隐居在商洛的王姓友人的作品,可能是在与友人相遇或听闻友人近况后所作,通过描绘友人的隐居生活,表达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欣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