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峭情高彼岸人,一杯长泛海为津。
僧仪又入清流品,却恐前生是许询。
瘦颈隆肩碧眼生,翰林亲赞虎头能。
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
骨峭情高彼岸人,一杯长泛海为津。
僧仪又入清流品,却恐前生是许询。
瘦颈隆肩碧眼生,翰林亲赞虎头能。
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
第一首:
骨格清瘦神情高远,仿佛是彼岸世界的人,一杯清水常泛着波光,如同渡海的津梁。
僧人威仪又进入清雅高洁的品类,却让人怀疑他前生是许询。
第二首:
脖颈细瘦肩膀高耸,生着一双碧绿的眼睛,翰林学士亲自称赞他有虎头那样的画技。
整年不说话,只是凝视着如意,仿佛在印证禅心,已进入大乘佛教的境界。
1. 张祜:中唐时期诗人,字承吉,其诗风清丽俊爽,多写山水田园、咏史怀古及题咏之作,有《张处士诗集》传世。
2. 题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指诗人在观赏绘画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诗歌。题画诗往往将诗与画结合起来,既描述画作内容,又抒发诗人情感,或表达对画作艺术的评价。
3. 许询:东晋高僧、玄学家,字玄度,高阳(今河北蠡县)人。他善谈玄理,与孙绰并为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与支遁等僧人交往密切。
4. 顾恺之:东晋杰出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画人物、佛像、山水等,其绘画注重传神,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绘画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5. 大乘佛教:佛教两大流派之一,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区。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以成佛为最高目标,注重慈悲和智慧的修行。
6. 如意:原为古代爪杖,后发展为一种工艺品和佛教法器。在佛教中,如意象征智慧和吉祥,僧人在讲经、修行时 often 手持如意。
《题画僧二首》是张祜题咏描绘僧人的画作的两首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通过对画中僧人的形象、神态等方面的细致描绘,向我们展现了画中僧人的独特风貌和精神境界。
在阅读这两首诗时,我们首先可以从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入手,结合注解把握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比如“彼岸人”“许询”“虎头”“大乘”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接着,我们可以体会诗人的写作手法。诗人在刻画僧人的形象时,既有对僧人外貌的直接描写,如“骨峭”“瘦颈隆肩碧眼生”,又有对其精神状态的间接展现,如“情高”“终年不语看如意”。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翰林亲赞虎头能”,通过他人对画作的赞美来凸显画中僧人的形象生动。
另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文化知识点也很重要。中唐时期佛教的盛行,为这类题画僧诗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许询、顾恺之等历史人物以及大乘佛教、如意等相关知识,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这两首题画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画中僧人的风骨与禅心,也让我们领略了张祜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中唐时期的文化风貌。通过赏析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内涵。
这两首诗均是题画之作,通过对画中僧人的刻画,展现了僧人独特的形象与精神境界,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咏物写景技巧。
第一首诗,“骨峭情高彼岸人”一句,开篇便勾勒出画中僧人骨格清瘦、神情高远的形象,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来自彼岸世界,给人一种超脱之感。“一杯长泛海为津”以小见大,一杯清水如渡海津梁,既可能是画中实景,又暗含僧人以慈悲为怀,渡化众生之意。后两句“僧仪又入清流品,却恐前生是许询”,将画中僧人的威仪与东晋高僧许询联系起来,既赞美了僧人品格高尚,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引发读者联想。
第二首诗,“瘦颈隆肩碧眼生”细致描绘了僧人的外貌特征,“瘦颈隆肩”凸显其清苦修行之态,“碧眼”则暗示其可能是异域僧人,增加了画面的独特性。“翰林亲赞虎头能”侧面烘托出画作的精妙,连翰林学士都称赞画技如顾恺之一般高超,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画中僧人的形象生动逼真。“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则深入刻画僧人的内在精神,他终年不语,凝视如意,仿佛在静静参悟禅理,已达到大乘佛教的境界,将僧人的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写出了画中僧人的形,又传其神,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张祜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咏史、写景、题咏之作。《题画僧二首》从题目可知,是诗人观赏描绘僧人的画作后所作。中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僧人与文人交往频繁,佛教文化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文人会为画作题诗,表达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这两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张祜通过对画中僧人的细致描绘,寄托自己对僧人风骨、禅心的感悟。